“阿姨,这是您家这个月的生活用品,我们给您送来了!”昨天上午,新北河海街道居民施芳琴领到了今年第二季度的生活必需品,鼓鼓囊囊两个袋子,米、油、洗衣粉、牙膏等一应俱全。这种由社区采集困难群众需求物品信息、商家送货上门的“虚拟慈善超市”的模式在河海街道推行以来,和施阿姨家一样的50多户低保家庭,在家就能领到每季度的救助物资。记者昨天从新北民政获悉,今年,这种模式将在全区13家慈善超市中推行。
慈善超市是市民中一个爱心捐赠、实物救助的平台,社区居民可将家中旧物捐赠于此,用于救助困难人群。在新北区,低保贫困居民家每个季度有80~100元不等的额度,可以定期到慈善超市自行采购生活用品。
目前新北区慈善超市大多分两种类型:一类是“传统”的慈善超市,大多设立在社区服务中心内,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由镇、街道民政部门购买物品,摆放在货架上,定期向救助对象开放;一类是在超市门店设置慈善超市供应点,低保贫困居民凭“慈善爱心卡”去采购生活物资。
但在实际运作中,民政工作人员都发现了一些弊端:社区里的慈善超市,货品种类不够齐全,而有些物品如旧衣物,常年堆积闲置;超市供应点货品倒是不少,可在这些保障人群中不少都行动不便。
志愿者定期配送,但社区人员有限,区、街道民政部门开始尝试模式升级。
去年开始,河海街道先期试点,慈善超市与“淘常州”近邻管家实现有效对接,由社区根据救助标准,询问困难群众的需求,而后通过“淘常州”网上商城直接订购所需物品。随后,“淘常州”根据网上订购信息,当天直接将救助物品派送到困难户家中。
新北区民政局局长王雪明介绍,今年这一模式将在全区13家慈善超市进行推广,受益面将辐射到全区800余户低保A类家庭。“孟河、春江一些较远的地方,低保户比较分散,去慈善超市领物资也不方便,这种‘社区主动服务、商家送货上门’的模式,更能方便困难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