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不因“平均数”而疏忽极少数。
——题记
93个花圈在默哀,更多的村民在垂泪。
整个三星村都在向孙坤荣送别。
“对不起,琴芳,说好今年春节带你坐飞机去北京的,一起看升旗仪式,现在不行了。”这是孙坤荣留给妻子韩琴芳的最后一句话。
还有一句话,孙坤荣没有能说出口,他已经说不动了。那就是,“还有不少事,我来不及做了……”无需言语,作为妻子,韩琴芳这些年来早就懂了,这是他最大的未了的心愿。
这些天来,每天黄昏,只要听到汽车停车的声音,韩琴芳都忍不住要冲出家门,想看着孙坤荣从驾驶座上下车。然而,下车的总不是他。
“我想他回家,总盼着,他有一天还会回来……”
为了那30多户
孙坤荣是武进区嘉泽镇三星村党总支书记,2012年11月6日去世时,年仅59岁。
“我得过胃病,是他救了我;可他自己胃不好,却给耽误了。”获悉孙坤荣去世的消息,村里的清扫工吴金洪自费买了一个大花圈,一路含泪送来。
多年前,吴金洪穷困潦倒,而且身体不好,经常胃痛,是孙坤荣出钱让他去看医生。
那次检查,吴金洪被查出患有严重胃穿孔;又是孙坤荣,给他送来了治疗和买药的钱。
此后一年多,孙坤荣几乎天天给他送吃的并要看着他把药吃下去才离开——孙坤荣怕他过于节俭而舍不得吃药,即使有事来不了,他也会嘱咐村上人多多照顾一下老吴。
吴金洪病好后,孙坤荣又主动聘请他做了村上的清扫工,并让他顺带着收卖村民的废品。
由此,吴金洪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他这么一个好人走了,我都不想工作了。”吴金洪十分伤心地说,可是如果真不工作了,也就辜负了孙书记的好心。吴金洪流着泪说:“孙书记,你放心啊,我会好好干的!”
武进区是经济发达地区,嘉泽镇也较为富裕,特别是这里花木专业户众多,无论是镇上还是村上,生活水平都不低。2012年,武进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8420元,嘉泽镇农民人均收入也达18200元。但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还有少数村民处于困难线上下。三星村地处金坛、丹阳、武进三地交汇处,据村主任助理王华说,全村800多户,其中有30多户是特困户,吴金洪就是其中的一位。
“平均数”代替不了极少数。这30多户特困户,成为孙坤荣日日夜夜的牵挂。
他跨进了一家又一家的大门。
未成年人虞旺是个孤儿,在爷爷奶奶去世后便无人照顾,孙坤荣主动做起了他的家长,平时嘘寒问暖,在生活用品、学习用品上,更是一一备齐;村民荆国平中风后行动不便,更不能参加劳动,孙坤荣不但自己掏钱供他看病,还主动资助他女儿上学;村民陈亮眼睛不好,无劳动能力,家中两间平房破败不堪,难挡风雨,孙坤荣在病床上的时候,还多次嘱咐村里为他修房子,如今,陈亮的房子已修整一新……
出殡日,一个又一个村民送来了花圈,甚至还有不少是全家落款送来的。93个花圈,绝大多数都是普通百姓送的。有村民说,这是开在我们百姓心中永远不败的93朵鲜花。
这也让韩琴芳深感欣慰。她说:“他这一生没有白活。”事情办完后,她把多位村民打给孙坤荣的至少5万元的借条一一都烧掉了。她说:“坤荣活着时不让我催款,现在我烧掉了,也让他在地下安心。”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困难户要解困,一户一户帮是办法,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同样种花木,人家那里卖10元一棵,我们这里却压根儿卖不出去。”王华说,就是因为三星村没有一条好好的路,不能把花木运出去,“如果用拖拉机来拉,买家嫌人工贵,不合算”。
2007年,孙坤荣一当上党总支书记,经过论证后就提出要修路,要把2米不到的小田埂,拓宽到3米多的大路,至少要容一辆车通行,让三星村与武进区、金坛市、丹阳市贯通。
孙坤荣除了和村领导班子商量外,还和妻子韩琴芳“商量”:把自家的田和花木无偿捐出来,给村民们带个头。说是商量,其实他心里早就盘算好了。
妻子说:“我一听就知道,这不是个轻松的活,一条大路要涉及到不少人家的田和花木。我是同意了,可全村的人都能支持、都能理解吗?”
那时候,孙坤荣身体已经不好;况且,百姓百姓百条心。孙坤荣为了让家家户户一条心,常常把药往保温杯里一装,就出了门。
“可他常常一杯药带出去,又是一杯药带回来。等药凉了,还没想起喝。”
为了保证道路质量,他拒绝了无经验、无技术的村民承包修路的要求。结果,对方恼羞成怒,夜里拿石头砸了孙坤荣家的门窗,白天还将孙坤荣和家人一顿猛打。“坤荣安慰我,还对我说,即使房子被这种人拆了,也不能把村里的路让他毁了。”
修路,除了需要争取企业老板募捐、政府补贴外,孙坤荣还把村里一片100亩的荒地变为花木苗圃,盘活资产后,再用这笔钱来投入,而没有向村民摊派一分钱。
就这样,孙坤荣不仅把水泥路修到了家家户户门口,还向上级部门沟通和争取,通上了公交。
“有了这条路,人家花木卖10元,我们这里现在至少也卖到8元了。”王华说。
然而,这一切的代价是,孙坤荣的胃痛拖了7个多月,才第一次去医院看。
这已经是2011年10月,孙坤荣第一次去医院,医生只能背着他告诉他儿子:已经是胃癌晚期。
孙坤荣当党总支书记5年,每年为村级经济递增20多万元。他说,如果再多给他活5年,他就要把村民的安置房造好,让家家户户都住上农村别墅。
自家的米厂关了
“当年我不让你当村书记,你不听;后来劝你悠着点,你也不听。现在日子好过了,人却走了……你为什么偏偏就是不能听我一次啊……”
每天,韩琴芳会抱着孙坤荣的照片说话。“以前每天几个电话打给我,让我不要太累,下班回家也会把外面的事情和我说说;现在,我也把家中的事情对他说说。”
1981年,韩琴芳嫁到孙家,一贫如洗,买米没钱,买盐没钱,靠卖血过日子,家中只有一条运动裤,谁出门谁穿。
后来,家里办了米厂,什么都不缺了,小日子红红火火。
因为有能力,人又热心,2007年孙坤荣被推选为村党总支书记。从此,一切都改变了。他日夜扑在工作上,家里的米厂不得不关了,十几亩地、鱼塘、家务活、孩子的学习和工作,都交给了韩琴芳一个人打理。“他也过意不去,回来就一个劲地说好话,这让我没了脾气。”
孙坤荣说,就是因为他从小吃苦,知道那种日子的滋味,才特别巴望那些还落在后面的村民早早过上好日子;他还说,全镇富裕了,全村也不差了,只是作为一村之“头”,他不能让极少数人掉队,只要有一户人家掉队,他心里就不安。孙坤荣常常在家里对韩琴芳这样说。时间一长,韩琴芳也理解了。
事实上,这几年下来,全村所有人家的日子都越过越好,特别是那30多户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近一半已越过特困线或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
韩琴芳还说,孙坤荣生前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欢声笑语,只是生病期间,孙坤荣背着她流过唯一一次泪,“那是别人告诉我的,他说,他最对不起的人是我,让我把孩子带带好。他让我等着,下辈子还会再娶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