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即将结束,实验小学孩子们手中的2块乐高积木也全都找到了“小伙伴”。
“乐高积木是我们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给孩子们的礼物,每个孩子分到2块。”校长杨文娟告诉记者,“在整个学期中,孩子们都要寻找多个同伴,共同拼搭至少一个作品。”
近10年来,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倡导“人人都是吸纳的树,个个成为分享的源”,探索研究孩子喜欢的分享教育。
在活动中习得品行
杨文娟给记者讲了3个故事:
二年级的男生小明是个典型的“小皇帝”,平时在与同学相处中表现得很自私,从不愿与他人分享一点点东西,哪怕是借用一块小小的橡皮。这个学期,二年级开展“寻找秋天的足迹”主题活动,其中有一项,需要同学们用秋游中采集的豆子制作豆贴画。在制作的过程中,小明发现自己带来的线太软,很难从豆子上打的孔中穿过,急哭了。他想向同桌借线,却遭到了拒绝:“你平时什么都不借给我,我这次也不借给你。”在班主任的开导下,小明终于明白,只有分享才能带来友谊,而分享是相互的,是由己及人的。他主动向同桌道歉,从那以后,小明也变成了一个大方、友爱的孩子。
去年12月底,五年级的孩子们在“我爱银杏”主题课程中,组织了一次“黄色银杏、红色爱心”义卖活动。孩子们组建“公司”,在校园中调研,自制了800余张银杏叶书签,很快就被抢购一空,所得的2600余元全部购买了爱心物品,捐送到了福利院。杨文娟记得,全校的孩子抢着来购买书签,不少没有买到的孩子甚至因为没有能献出爱心而留下了眼泪。
六年级的小涵原本成绩不大好,有些自卑。但自从参加了“舌尖上的佳肴”活动之后,小涵像变了个人似的,似乎找到了人生的目标。他说,他终于发现自己原来对美食有浓厚的兴趣,每天的学习结束后,他都要抽出时间来钻研新的美食,立志要做一个“米其林大厨”。不仅如此,学校特别组织了“展佳肴”活动,邀请孩子和父母共同在教室制作菜肴全班品尝,不仅分享了美食,也分享了亲情。
给孩子“100种经历”
为什么要做分享教育?分享教育为了谁?
“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分享意识是当今独生子女比较欠缺的;而作为社会成员,每个人都必须学会承担起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杨文娟说。
在实小,“学生”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一个个真实而具体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不一样的我”。分享课程不是要把“不一样的我”变成“一样的我”,而是要尊重、呵护、发展学生的“不一样”,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个独特的、大写的人。
自2004年底以来,实小先后申报了《学会分享——一项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基于学校生活变革的小学生分享品行养成研究》2项重点课题,通过研究促使学生能够拥有一段不一样的分享经历,形成一定的分享品行,做一个受社会欢迎、认可的合格公民。
2007年,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家长的学习兴趣及课程意向的基础上,结合师资实际,选定了手工工艺、安全自护、交际礼仪、趣味数学4门课程进行“不一样的我”校本课程实验性开发。当年秋季学期,分享课程正式开班。
“100个孩子就有100种需求。”杨文娟告诉记者,基于此,实小提出了要让学生拥有“100种分享经历”。
学校以问卷形式调查了家长、学生和教师,了解他们心中印象最深、最喜欢的学校活动,了解小学六年需要怎样的“经历”等,期望整合那些经典的、开发一些需要的、选择部分适合的,形成实小学生特有的分享经历。
“我们最终确定了触摸历史、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学会生存、展示自我5个维度,本着让更多人参与的准则,让老师、家长、乃至孩子自己参与到活动的设计中,按照不同年级孩子的实际和需求,精心策划组织,目前已经初步确定了66个活动,孩子们每学期可以参与一个序列性大活动,期间穿插一些主题性小活动。”杨文娟说。
分享教育基础在教师
“我们并没有一开始就急着要把分享教育的理念实践于学生,而是花了7年的时间改造教师,只有让分享的理念与意识扎根在教师心中,才能使之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数学学科的“智慧分享”,语文学科的“文本分享”,体育学科的“精神分享”,英语学科的“多元文化分享”……在实小,教师已经产生了自觉的基于分享理念的教学行动,勾画了多姿多彩的分享课堂图景。
杨文娟告诉记者,每位老师一下课,回到办公室就立刻与其他老师分享课堂的得与失。无论是找到好的教学资源、掌握好的教学方法,还是发现教学问题、遇到教学困境,总是习惯于第一时间和同伴们一起研究,实现了智慧的共享。
此外,实小还拥有占全部教师比例约50%的优秀教师团队,他们自发成立了“分享智慧工作室”,由学科带头人领衔,聚集一批“情投意合”的老师,随时研究探讨各类问题。杨文娟告诉记者:“我们发现,老师们‘近朱者赤’,尤其是优秀教师主动帮助、培养青年教师,让好的经验、智慧在分享之中成为‘星星之火’逐渐燎原,让整个校园里都洋溢着分享的浓厚氛围。”
英语学科的万蕴慧老师曾在教一年级学生区分拼音字母b、d、p、q时发现个别孩子用手模仿这4个字母的形状,她立刻与学生们一起归纳了简单的口诀。在实小,老师对学生时刻尊重、关注,师生之间可以实现平等对话、智慧共享。
有了理念的指导和文化的浸润,分享教育就有了“根”,就有了无限的发展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