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创建之窗 >> 文明城市 >> 内容
溧阳提前1年完成“双挂双促”3年帮扶目标
发布日期:2015-03-31   来源:文明网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两三年没回家了,村里变化可真大,都快不认识了。”近日,家住溧城镇新庄村的宋国强笑着感叹。

  在他家门口不到300米处,原来的一片荒地,如今变成了开阔平整的篮球场,一侧还配有老年活动中心,茶余饭后,村民都喜欢到这儿打球、看书、跳广场舞。

  这一切都源于我市从2012年7月起开展的“双挂双促”3年帮扶行动。

  2012年,“双挂双促”帮扶行动被评为江苏省农业农村政策创新奖。2014年底,“双挂双促”提前1年完成,帮扶的70个薄弱村集体收入均超过了80万元。

  “双挂双促”悄悄地改变着乡村:村里环境在变美,村民收入在提升,村干部理念也在革新。

  路宽了、灯亮了,村民乐了

  市委农工办主任夏火林介绍,“双挂双促”行动结合相关部门、企业和每个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帮扶挂钩村发展集体经济。每个被帮扶的村获得的资金,优先解决村民的燃眉之急。

  竹箦镇道人渡村的道路坑坑洼洼,村民反映强烈。为解决这一难题,该村与市民防局协调,筹资40万元,在村里浇了5条水泥路、装了60多盏路灯。

  溧城镇胡桥村自来水管网陈旧,常年受低压供水困扰。去年下半年,在市经信局的帮助下,村里对自来水管网进行大修整。“这么多年了,住二楼第一次顺畅用上了自来水。”村民张道林欣喜地说。

  上兴镇上城村的大沛河年久失修,市人口计生局主动和水利部门联系,对大沛河进行清淤疏浚,还对腰塘水库危堤实施驳岸工程,使得村里2000多亩农田实现旱涝保收。

  路宽了、灯亮了、村庄环境变美了、自来水通到家了……一项项惠民利民的民生工程,让村民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要“输血”,更要“造血”

  帮扶工作首先是“扶人”,村干部是农民发展致富的带头人,他们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开阔思路、革新理念,帮助村民“想干事、干成事”。

  溧城镇新庄村村书记宋杰就很有想法。该村处于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集中,环境脏乱差。“以前我们村在镇里的评分老是排在后面,我们也想为百姓办点实事,但迫于资金和政策限制,总是力不从心。”

  如今,在市政法委的结对扶持下,将村里闲置多年的20亩废弃地建成物流集散中心,每年能收租金20万元。此外,宋杰还提出把散住在村里的外来废品回收人员集中居住,不仅便于管理,还提高了他们的收入。

  “双挂双促”前,社渚镇大田村的集体收入仅4万元,现在达到123万元。在市交通运输局的协调下,村支书吕三妹完成了3大项目:组建通用路桥公司施工队,与路桥公司签订合同承接道路及配套工程;购买新式压路机,租赁给通用路桥公司;组建村道路及绿化养护队,每年可为村里带来8万元收入,还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

  通过谋划一条科学发展的路子,实施一批产业发展项目,让每个薄弱村找到了发展致富的“门路”,强健了集体经济的“体魄”,增强了自我“造血”功能。

  变“单一扶持”为“持续发展”

  帮扶不能走过场,为了能从根本上改善当地村民的现状,变“单一扶持”为“持续发展”。

  在“双挂双促”中,帮扶的70个薄弱村都建成了高标准厂房或商业店铺,每年每村至少能收租金20万元。

  市城管局帮扶溧城镇八字桥村,建成了占地3000平方米的花卉小苗生产基地,现每年能生产40余万盆花卉小苗,每年经济效益达12.6万元。

  市建设局帮助绸缪镇绸缪村入股混凝土搅拌站,还根据村区位优势,帮其修建码头,增加集体收入。

  此外,每个村还积极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渠道”。上兴镇吐祥村与养猪专业户开展合作,以20亩土地和50万元资金作为入股,投资兴建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年收入保底增加6万元。

  “双挂双促”是一项扶持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市委农工办主任夏火林表示:“目前,‘双挂双促’帮扶任务已初步完成,但项目帮扶还没结束。下一步,各帮扶单位要跟进项目进展,各镇将充分利用好‘双挂双促’活动的已有资源,形成长效机制,帮助更多农民脱贫致富。”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热线:0519-85680855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