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是一个人思维能力训练最活跃的时期,然而,现在的教育在某些方面却压制了孩子们放飞思维,比如文科教育当中一味求“标准答案”现象,就是拦在孩子们面前的一道门槛,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客观地说,理科类的考试,“标准答案”是需要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容含糊。但文科类就不一定了。笔者以前任过中学语文老师,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直印在我的心里。说小学语文考试,有这样一道题,问:雪融化了以后变成了什么?有个学生答成“春天”,结果被判错,因为标准答案是“水”。想一想,答成水固然是对的,但说是春天也没错啊。雪融化了,春天就来了,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图景啊,这个孩子的想像力是非常发达的,然而,我们一个冰冷的“水”字的所谓“标准答案”就将他所有的想像的火焰给浇灭了。也许从此以后他就不敢再那样想了,还是中规中矩地答题最保险。
文科类的“标准答案”是一只拦路虎,震慑着压抑着孩子们的创造力。周国平说过这样的话,他说,假如他当语文老师,只想教学生阅读和写作。他最不会做的事情,就是让学生分析某一篇范文的所谓中心思想或段落大意。他的文章常被用作这样的范文,让学生们受够了折磨。有一回,一个中学生拿了一份卷子来考他,是他写的《面对苦难》。对于所列的许多测试题,他不知该如何解答,只好蒙,结果对照标准答案,差点几乎不及格。由此可见,这种有所谓标准答案的测试方式是多么荒谬。其实这样的事笔者也遇到过,前一阵子笔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过几篇文章,某天在百度上一搜,发现我的文章也被制成了高中和初中语文考试阅读理解题,在好奇心驱使下,我试着做了做,结果情况比周国平还惨,几乎全军覆没。为此,我与北师大附中任高三语文老师的某个同学在QQ上说到此事,他这样回复我,“呵呵,很正常啊!语文老师就是擅长曲解作者。”其实这不单单是曲解了作者,更把许多孩子的想像力给曲解了给束缚了。
中学阶段应该是一个人一生中想像力最丰富的时候,然而在应试教育追求标准答案的大环境下,许多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被紧紧地捆住了手脚,久而久之,他们创新的翅膀就再也飞不起来了。现在,中学的文科教育存在很大的弊端,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广泛涉猎其他的东西,知识基础不牢,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对基础教育及考试进行改革,让孩子们有时间阅读与写作,对他们只要是自圆其说哪怕是异想天开的结论都报以支持与鼓励,也许这样,孩子们在创新的道路上就会走得更远!(梅子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