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北区检察院邱颖娴检察官,给新桥实验小学的学生上了堂“预防性侵”法治课。邱检察官通过一个个案例,教孩子们学会如何自我保护。这也拉开了“防性侵”巡回宣传的序幕,“防性侵”宣传今后将在全市中小学全面铺开。
据了解,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未成年人性侵案件呈上升态势,这其中,女生居多,外来工子女居多。
天宁区检察院未检科科长吴敏介绍,从审查的案件来看,以熟人作案为主,猥亵儿童的多是邻居或者认识的人,强奸则多发生在网友见面后。犯罪手段简单,被告人用物质诱惑未成年人,或是以交朋友、谈恋爱为诱饵,降低未成年受害人的防范意识。当受害人反抗时,便以暴力相威胁,甚至直接进行暴力侵害。
未成年人性侵案多发的原因,吴敏分析有两点,受害人性安全教育的缺失,导致其性防卫能力较弱,尤其是叛逆期的孩子,身心不成熟,容易轻信他人;其次,受害人大多数是外来工子女,父母外出打工或忙于生计,对孩子未能充分尽到教育和照顾的义务,使得“有心者”有了可乘之机。
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成为当务之急。今后,“防性侵”巡回宣传将深入中小学,通过上法治课、设展板、放微电影、观微动漫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对此有直观认识。
本次“防性侵”宣传由市检察院、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妇联以及常州公益助学联合会联合发起。在当天的启动仪式上,湖塘桥小学、新桥实验小学、北环路小学、荆川小学、丁堰小学、翠竹中学、外国语学校7所代表校,分别与检察官结对,聘请其作为学校的“法治辅导员”,还现场发放了2000本图文并茂的《构建青春“性”防线》手册。
市教育局政策法规处表示,这本“防性侵”宣传手册PPT已上传至常州教育网,要求各地学校及时在教育网、校园网发布,班主任、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寒假进行网上观看、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近4成家长从未引导孩子认识身体
遇到“性”这个敏感词,过半家长选择了回避
关于“性安全”教育,记者在学生、家长间做了个调查。
样本:市区某小学五年级一个班,45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5人,家长45人
身体隐私部位有哪些?仅29名学生,选择了“臀部”,占比64%,41名学生并不认为“嘴唇”属于隐私,还有1名男生的选项里竟然包括“眼睛”。至于从何得知这些隐私部位,14名学生投给了“自己猜的”,23名学生表示来自于家长,16名学生表示“老师说的”。这说明孩子们对自己的身体隐私缺乏完整的认识。
哪个年龄段适合进行性教育?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认为9岁以后更适合。其中,53%的学生选择“9-11岁”,17人选择“12岁以后”,占比37%;33名家长投给了“9-15岁”,高达73%。选择“3-6岁”年龄档的,仅有2名家长,另外4名家长选了“6-9岁”年龄档,还有5名家长认为“不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自己知道的”。
45名家长中,17人坦言从未引导过孩子认识和异性的身体,占比38%,这也从“是否对孩子有过‘性保护’教育”的选项上得以印证,25%的家长这一题选择了“否”。
当电视上出现“性”镜头时,40%的家长选择“跟孩子分享正确的性观念”,31%的家长会“支开孩子”,24%的家长“马上换台”,还有3名家长认为“无所谓”。这说明,遇到“性”这个敏感词,过半家长选择了回避。
89%的家长认为对儿童的性侵害主要来自于陌生人,这个数据,跟司法部门提供的“未成年人性侵”案呈“多熟人作案”的特点有出入,这也说明,绝大多数家长并未真正关注“防性侵”教育。
“性安全”教育,至今没有专门的“防性侵”教材
学校只是顺带讲讲,不会刻意“打预防针”
家长将预防性侵的教育寄希望于学校。那么问题来了,学校在“性安全”教育上开展得如何?记者调查了解到,关于“性”,中小学没专门开课,只是在思品课、政治课等相关课堂上涉及一点,但侧重的是生理卫生知识、异性交往。
学校的做法:“防性侵”只顺带讲讲
目前,中小学的课堂,与“性教育”搭边的,小学有思品课,初中阶段政治课、班会课会有所涉及。多名中小学老师称,学校开展的青春期教育多是以生理知识、心理卫生、异性交往为主,教材中涉及“防性侵”的内容或者没有,或者很少很少,专门的“防性侵”教材更是空白。
记者了解到,小学期间有两个阶段涉及到“性”这个敏感话题,但无关乎“性安全”。一年级的品德课有“我从哪里的来”的知识介绍,内容很是委婉含蓄。有的学校,高年级利用班会课不定期开“男生课堂”“女生课堂”,着重讲生理、心理卫生知识,为避免尴尬,男女生分开上课。
来自初中校的反馈,两类课堂涉及到“性安全”教育,一是政治课,另外就是班会课。市北实验初中德育主任张文松介绍,七八年级的政治课堂(思想品德课)上,围绕“未成年权益”这个主题,老师结合未成年人可能受到的各种伤害,教孩子们如何构筑防火墙,“防性侵”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班会课怎么上?外国语学校一名年轻的班主任坦言,只有遇到此类新闻事件时,才在班会课上顺带提一下,不会刻意“打预防针”。
老师的困惑:教育尺度很难把握
在“性安全”教育上,一线老师多有困惑,该不该跟孩子们提这方面的内容,他们担心讲多了会不会起到逆反效果。“内容冲击力太大,课堂上不知该如何说起。”外国语学校一名生物老师对此挺纠结的,在担任班主任时她采取的策略是,将纸媒上涉及到的报道剪下来,贴在教室里让孩子们自行学习,“他们这个年纪,已具备判断力。”
“用什么样的形式和语言,讲什么样的内容,深浅尺度如何拿捏,老师很难把握。说多了学生反感,家长也不乐意。”老师们的困惑,市北实验初中校长严振宇表示认同,在这一方面,他提倡平缓教育,“说得过多,反而可能会让学生有一种‘狼来了’的感觉。”
严振宇认为,在“性安全”教育上,相对于学校内部教育,请检察官、法官等进校园开讲座的方式,来得更妥当,“专业人士在尺度把握上更精准,而且身份的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防性侵”教育,4岁就可以开始了
心理老师钮维萍,是常州公益助学联合会的常务副会长。去年,她的团队走进多所中小学,向孩子和家长科普防性侵、进行青春期性教育。让她印象很深的是,家长们最关注的是早恋问题,而对“防性侵”缺乏关注,也了解不多。“就在某次课上,一名初二的女生还坐在爸爸的腿上听课。”钮维萍说,绝大多数的性侵都发生在熟人之间,因而让孩子尽早明确家庭中的性别界限显得格外重要。
钮老师认为,孩子上幼儿园,了解到男生女生上厕所是分开的,家长就有义务告诉孩子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男女生小便不一样,男女生的身体有什么不一样?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洗澡,告诉孩子男女之别,以及哪些是隐私部位,其他人不能触碰。也从这个时候开始,母子、父女之间的界限也应该逐渐建立。此外,妈妈不能再带儿子去女厕所或女浴室,爸爸不能再带女儿去男厕所或男浴室。
钮老师认为,家长的防性侵教育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也可以和孩子讨论一些社会现象,告诉孩子怎样做才是正确的。4-9岁是形成性别界限的关键期,千万不能等到孩子青春期才给孩子灌输这些知识。9岁之后,孩子的性教育的重点是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知识,家长可以买相关的书籍,以及找一些适合的纪录片给孩子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