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塘河边走过,不管什么样的季节,这里总会给人舒适的感觉。整治后的北塘河,让人有了驻足停留的念想。
这是“清水工程”带给市民的福利。相信很多市民和我们一样,希望这种让人能够亲近的河道能更多一些。
3月22日是第二十三个“世界水日”,从3月22日起一直到28日,则是第二十八届“中国水周”。
联合国确定的2015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可持续发展”,我国纪念2015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
中国“地大物博”,这样的概念,从小就听到不少,真实的情况是,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准确地说,缺的是淡水,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地区分布极不均衡。鱼米之乡江苏,是一个人口密集的省份,人均淡水资源在全国也排在靠后的位置。#p#
发光细菌、大型溞、鱼类,它们过得好不好———
关系着我们喝的水是否安全
每个星期,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生物生态室的工作人员,就要轮流去一次长江边的魏村,在这里的水质自动监测站里,有一批生物,被他们所关心:发光细菌、大型溞、鱼类,其中任何一种生物出现不正常,工作人员就要像医生一样检查它们生活的水环境是否异常。
位于魏村和西石桥的自来水厂,承担着向常州市区300多万居民供水的重任。市环保部门设在这里的水质自动监测以及生物在线预警监控系统和相关工作人员,则担当着第一道“把门人”的角色:负责对我市饮用水水源地的原水水质进行常规监测、水质检测和分析。
发光的细菌,也能用来检测水质
夏夜,忽闪忽闪飞来飞去的荧火虫,是很多人童年的记忆。发光细菌跟荧火虫的发光原理有点相似:因为体内含有荧光酶并伴随特定的生化反应过程,所以能发光。市环境监测中心生物生态室主任陈桥介绍,跟荧火虫相比,发光细菌发出的淡淡的蓝光要微弱地多,而且只有在室内完全黑暗的时候,才能看见这种光。
早在2008年,市环境监测中心就率先引进了发光细菌,将其作为水质监测的生物手段,当时在全省是第一家,即便在全国,也排在前面。发光细菌碰到有毒物质后,它的发光强度会受到抑制变得黯淡,变化的程度与毒性大小有关。其实,在国外这种方法应用很早、很广泛,因为使用发光细菌进行水质监测从技术上来说很方便:有成品化的试剂和设备,而且技术也比较成熟。
2008年之后,监测中心又引进了大型溞,并在自动站养起了鱼。发光细菌、大型溞、鱼类,利用这三种在食物链中处于不同层次的生物,进行毒性测试,形成了常州水源地的成组生物毒性在线监控预警系统。实时监测的时候,数据会通过网络传到位于市区的监测中心,一旦有异常系统会自动预警。
“备胎”的确定,常州的可选类型多
去南京禄口机场乘飞机,从宁常高速走是个不错的选择,中途在茅山服务区休息时,你可能会留意到:服务区北面有一片碧汪汪的水。走下去,你会惊艳:这一大片水域包围了整个服务区,加上原有的野生植被和岸边的绿化,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世外桃源。要是经过这段路不进来休息一下,可以说是一种损失。
这片嵌在茅山山区里的绿色明珠,是金坛的茅东水库,也是金坛地区的在用饮用水水源地之一。跟常州市区相比,金坛、溧阳两地的饮用水水源地,水库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陈桥介绍,根据要求,每座城市必须在有一个在用饮用水水源地的基础上,还要有一个备用水源地,我市市区的饮用水源地是长江,经过综合考量及科学论证,备用水源地为滆湖。
跟同样地处长江之滨、太湖之畔的苏州、无锡相比,常州的水源地类型更为丰富一些。除了长江和湖泊,常州还有水库,而苏州和无锡是没有水库的,这是因为苏、锡两地处于平原地区,常州的浅山丘陵地貌,则孕育了更多水库。相比江、湖,水库多处于偏远山区地带,周边工业和人类活动相对较少,水质不易受到污染。
所有水源地,每年都要进行监测
要成为水源地,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
所有在用水源地和备用水源,须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标准,具体指标共计109项,这109项中,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24项,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5项,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80项。
陈桥介绍,市区一级、乡镇一级的饮用水源地和备用水源,每年都必须进行这109项检测,其中基本项目24项则是每月检测。随着饮用水安全问题受到的关注度逐渐升高,为了检测结果的可比性、一致性以及科学性,我省组织沿江8市对饮用水水源检测进行分工,每个市的监测站的实验室承担各自的优势项目的检测和分析。
由发光细菌、大型溞、鱼类构成的生物在线监控预警系统,则是我市的特色监测项目。这套系统与理化监测相结合,能够更全面地反映水质变化情况,保障饮用水安全。在常州之后,镇江、苏州也逐步引进了饮用水源的生物在线监控系统。#p#
河道周围环境在美化,当了5年河道保洁员的老秦感觉———
工作比以前轻松了
一个网兜,一把铁耙,在秦金松的手中上下挥舞,一起一落,打捞时泛起的涟漪在河面上荡漾开去。偶尔忙里得闲,秦金松会点起一支烟,立在船头,看着匆匆的水流,感叹时间的流逝——当河道保洁员的年头,一眨眼就是5年。
在“清水工程”中,水利部门的工作主要是清淤、岸坡维护、河面保洁、调水换水。秦金松是众多河面保洁员中的一位。
一个现象:5年前,每天捞起四五筐垃圾,现在每天只有一两筐
老秦今年63岁,他的工作是在大运河、南运河打捞水面漂浮物,上午两次,下午两次,365天全年无休、每天工作10小时,让上了年纪的老秦有些力不从心,他打算到65岁就告别这份工作。随着水环境整治的推进,河面上的漂浮物明显少了很多,“以前都是上午两大筐,下午两大筐。现在一天下来,一般只有一两筐。”
各种生活垃圾是河面上最常见的漂浮物。头两年,饮料瓶、快餐盒、塑料袋屡见不鲜,猫狗尸体、废弃家具时而可见,最让老秦无可奈何的,是打包后的排泄物,当时沿河出租屋的泛滥,让老秦不得不面对这些令人尴尬的问题。而如今,“这样的情况几乎没有了。”
在河道保洁生涯中,老秦似乎从来没有将乱扔垃圾的人抓个“现行”。仅有的一次,是看见一位跟他年纪相仿的老头大大方方把一袋垃圾扔进了河里,老秦上前劝阻,没料对方却回答,“我几十年都这样过来的。”老秦有些懊恼,自己拼命做的工作却不被人理解。
随着我市水环境整治工程的实施,河道周围的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提升;驳岸建起来了,绿化带多起来了,环境美化了,临河住户乱丢垃圾的现象也减少了。这些变化,直接体现在老秦的工作量上——比以前轻松了一些。
一个数据:河道保洁员每天要从22条市管河道上捞起1吨多垃圾
现在,像老秦这样的河道保洁员,我市共有60多位,他们在22条市管河道上辛勤地劳作着,大家每天捞起的垃圾超过1吨。
常州市水利局河道湖泊管理处副主任陈亚新说,河面漂浮物的最主要来源是“人”,假如市民的素质有了提高,那么河道保洁员们就会轻松很多。要真正还河流一张清洁的“脸”,还需要市民的共同遵守和维护。#p#
30年历史的污水厂,现在达到最高排放标准
看不见的污水管道接纳了脏乱差,才有了河道看得见的清洁
一条处于整治进程中的河道,如果每天都有污水不停地排进来,就算水利部门24小时开足了泵站换水、活水,也难以化解源源不断涌进来的污水。源头上的截污、控污,在“清水工程”整治中,是最重要的一环。
自2006年我市把“清水工程”列入当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以来,常州市排水管理处配套“清水工程”,对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60多条河道进行了污水截管,新增污水收集能力9万多吨,为实现市河“不黑不臭,管理到位”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一次改变:一座城区污水见证着这座城市排水管理工作的变化
陈俊,常州市排水管理处总工程师。他清楚地记得,1981年建成的清潭污水处理厂,是全省最早为小区污水治理配套建设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彼时,它的污水处理能力是5000吨/日。那是常州城区污水收集处理的起步阶段,可贵的是,起步之初常州就建成了雨污分流体制。这种科学的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当时在国内也是领先的。
2011年,已经有30年历史的清潭污水处理厂进行了一项名为“一级A提标改造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提标改造。改造前,清潭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为国家一级B类排放标准,当时,全市许多污水处理厂都已经陆续实现一级A类国家最高排放标准。
如今,市区所有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严格执行国家最高排放标准一级A标,污染物去除总量及减排效益在省内名列前茅。污水处理厂的优质尾水还能进行中水回用,用于城市绿化道路冲洗、市政杂用、河道生态补水、工业低品质用水等,成为城市可靠的第二水源。
一组数据:污水处理实现城乡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率超过95%
城市不断膨胀,外来人口涌入,城市的负荷也在不断增加,每天,匆匆行走在城市各条大街小巷里的人,无法想象地下管网承担的负荷与压力。
据统计,目前,常州市排水管理处所辖建成投运的城镇污水处理厂4座、雨污水中途提升泵站129座,雨污水管道3000多公里;实现了污水处理城乡一体化,城市污水管网覆盖所有乡镇,彻底结束了常州乡镇无污水处理设施的历史。全市(武进区除外)污水处理能力达到每天51.5万吨,居民生活污水处理率超过95%,有力地削减着城市污染总量。#p#
城中村的小河塘
也被纳入了清水工程
2014年,“清水工程”进行的第9个年头。整治的范围在逐年扩大,结果不一定相同。小河塘多数以生活类污染为主,大一点的河道则会受到来自工业、生活、农业方面的综合污染,成因复杂,治理起来也更难一些,见效也慢,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耐心。
一个愿望:期待2016年夏天,王家村河塘在地图上“变色”
王家村,钟楼区五星街道的一个城中村,一条窄窄的村道沟通着外面的繁华世界。老式的城中村多有一个小河塘,王家村也不例外,这个长方形的小河塘,从百度或谷歌卫星地图上看得还很清楚:河塘颜色很暗。
村民们的房子围绕着小河塘而建,尽管离市区有一定的距离,从各家阳台或窗户外面挂着的衣服,不难发现这里旺盛的人气。小河塘都是天落水聚集而成,多与外界水系不通,生活污水达到一定量,很容易使河塘里的水变质,发黑发臭。
河塘虽小,也不能看着它们自生自灭。结合王家村河塘的污染现状,钟楼区相关部门委托常州环保科技开发推广中心编制了整治方案,前期的清淤、整形之后,投入底泥改性剂以抑制污染物的释放,最后,在水面种上美人蕉、水芹、千屈菜、白菖蒲等各种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2014年11月,王家村河塘整治完工,整治效果要今年才能看到,我们期待着王家村河塘在百度或谷歌地图上的颜色发生变化。
钟楼区环保局副局长吴志明介绍,粗略估算,仅钟楼区就有大大小小的河塘140多个。“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周围有村民居住,具备整治的基础和可能。”按照这一标准,2014年,钟楼区选取了王家村河塘、街南村河塘、湾里村河塘3个小河塘进行了整治,此外,南童子河等5条河道也被列入钟楼区的整治范围。
一组数据:去年整治20条河道和6个河塘,共70项工程
白荡浜是“清水工程”整治中,一条典型的河道。整治之前,水质为劣V类,属于最差的水。2008年,常州市环保部门对白荡浜进行了生态治污,这是我市首条进行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的河道。现在,这条河道终于能见人了,不论天晴还是下雨,沿岸常年都有钓鱼爱好者在这里蹲守。
2014年,列入城区清水工程年度整治任务的共有20条河道和6个河塘,总共70项整治工程。#p#
点滴水资源,从循环中累积
不少单位,已经默默地在做了
中水回用技术,指将小区居民生活废〔污〕水(沐浴、盥洗、洗衣、厨房、厕所)集中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标准回用于小区的绿化浇灌、车辆冲洗、道路冲洗、家庭坐便器冲洗等,从而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废水回用指工业废水经过UF+RO工艺回用到生产线循环使用,回收率相对低于75%,非用于绿化浇灌、车辆冲洗、道路冲洗、家庭坐便器冲洗等。以上二种都可以称作回用水。
在节水技术已经日臻成熟的今天,常州土地上,也有不少地方在为了节能而默默践行着。
“吃螃蟹”的背后,是节水信念
如今在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经循环利用的“中水”已经遍布校园的角角落落。2253个宿舍冲厕用水、校园93个绿化喷灌点定时浇灌和定时错峰喷灌、学校喷泉景观更换用水、教职工洗车,全都由“中水”来完成。
近三年来,中水用量基本达到学校新水用量的25%以上,生均日新水量保持在84升/人左右的较低水平,每年为学校节约30多万元水费支出,学校新水使用量有了显着降低,在发挥了经济效益同时,切实为提高环境效益做贡献。
该校中水站日处理能力为500吨,主要以收集宿舍淋浴房和洗脸池杂排水为主,地表水为补充,采用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工艺,生产出的中水增压后送回。
2003年,该校新校区建设全面展开。在资金严重紧张的情况下,学校坚持同步规划建设了中水回用系统,前期投入172万元,2004年完成管线、基建、设备安装调试建设投入运行。2008年改臭氧消毒为次氯酸钠消毒,2012年增加一级沉淀池,进一步提高了中水水质和使用效果。
“2003年节约用水的理念刚开始推广,大部分地方节水意识还不强,加上资金紧张,其实当时完全可以不造这个系统,但我们还是坚持做了下来。” 校后勤保卫处副处长曹建军说。
该校在节约用水方面开创了先例。先后有30多家单位来访考察,省内高校、本地单位中有多家在学习考察后建成了自己的中水回用系统。
除此之外,学校还建设了宿舍热水卡式智能管理系统,对学生宿舍、教学区开水供应实施卡式收费管理,倡导“有偿用水,提升节水意识”;建设了雨水泵站,用雨水作为学校中水水源补充,用作绿化、景观、环境清洁,倡导“就地取水,多重节约水资源”。
高成本的背后,是社会责任
由于废水回用工程成本较高,不少企业对此忘而却步。常州旭荣针织印染有限公司勇于挑起社会责任,走在了节能减排的前端。
2013年,公司决定建造废水回用工程,将车间产生的印染污水进行收集,经系列生化处理再经后级超滤、反渗透等深度处理后再次回用于印染程序,可完全满足生产用水的水质要求。“ 初次用于染色的水我们称之为软化水,是由河水和工业水经过软化处理后,供生产使用,现在经过处理后的回用水水质比软化水还要好。”公司环境工程设备科科长刘慧清说。
该工程总投资1500万元,经多次调研于2014年12月起试运行,每天可处理2200吨废水,产生1100吨回用水,全年可节省用水33万立方米。高质高量的背后,也就意味着成本的增加,“用废水回用系统处理水的成本比直接取用河水或工业水的成本要高,所以对于企业来讲,其实没有回收成本一说,所以在其他企业中的推广度也不高。但是近年来节能减排的呼声如此高,我们企业应该通过一己之力,来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刘慧清说。
“企业用水成本增加,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节约,但节约水资源,却刻不容缓。”刘慧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