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文化里,说起祖上,人们那都是满面红光、骄傲之情溢于言表的。“认祖归宗,曾经是人们寻找身份和认同感的重要途径,现今,这一途径通过祠堂的修缮,再度进入大家的视野。”在常州市祠堂文化研究会会长朱炳国眼里,祠堂记录了家族的传统与辉煌,也是中国悠久历史的标志与象征。而常州这片悠久的吴文化诞生地上,星罗棋布的祠堂,更是氤氲着深厚的传统民俗文化气息。
晋陵奚氏宗祠
继承传统,辅以人文
修祠堂,传统与现代找到契合点
离清明还有两三个星期,武进横山桥镇双庙村的奚世明就闲不住了:“马上又要为清明祭祖忙活一阵了。”手里忙着事,心里却有着说不出的喜悦:去年冬至奚氏祠堂内摆了60多桌祠堂酒,那场面真叫一个欢实。
家族团聚的氛围越来越浓
双庙村里,大部分人都姓奚。看起来,奚氏老祠堂的修缮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一开始大伙儿决定做这件事时,奚世明心里还有点打鼓:“老实说,会不会族人们刚开始图新鲜,一年热闹个一两回,今后慢慢就淡了?”
现实却证明这想法多余了——2008年,这座芙蓉的奚氏宗祠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作为奚氏目前常武地区唯一且具规模的宗祠,这两年奔着来的人越来越多,宜兴、常州新北三井那一带奚姓的人也纷纷前来寻根问祖,从最早的40多桌祠堂酒一路摆到去年的60多桌,团聚的氛围越来越浓。
现代的祭祖讲究情到即成
相比过往,现代的祭祖方式更趋于简约,情到即成。相比以往的三拜九叩,现今的祭祀程序简化,更注重心中有孝、心中有德、敬遵祖训。祭品方面,摆上全猪、全羊的已经较为少见,但一只猪头、三荤三素和水果是少不了的。祭拜仪式过后,里里外外摆下“祠堂酒”,就算再远的亲眷也会赶过来一起团聚。
团聚的乡情中,更令人动容的,是海内外常州人不远万里回来寻根问祖的赤诚。
2005年,泰国着名企业家丁文志得知自己的先祖为常州双桂坊北宋兄弟进士丁宝臣、丁宗臣之后裔。2006年3月,丁文志看到了《丁氏宗谱》。后来丁文志率泰国丁氏宗亲会到常州寻根,在横林丁氏宗祠,老人虔诚地焚香祷祝,行跪拜礼。回到泰国后,丁文志大力促进泰国和常州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一段佳话。#p#
传承传统、辅以人文,自成生态
方氏祠堂
在常州,祠堂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存在,它们依山傍水,交融于景,又传承传统、辅以人文,自成生态。
100多张座椅、大红地毯铺设出舞台、话筒、空调、音响设备……每到周末,芳茂里的方氏宗祠的议事厅就会变身“乡村舞台”,活跃着一批文艺爱好者吹啦弹唱、自娱自乐的身影。
方氏宗祠管理委员会老主任方国英介绍,以往祠堂主要的功用主要在于每年的春秋两祭活动,一年到头大多数时间是闲置不用的。方家人这两年就想着让祠堂也能发挥传播文化和正能量的平台。做了这样一番尝试,没想到还挺受乡邻们欢迎,既能缅怀祖上遗风、又能传承文化,挺好。
从去年冬至起,方氏祠堂管理委员会也完成了老一代与年轻一代的交接,“接手的年轻人方成健、方龙他们才40多岁。”方国英说,祭祀有哪些传统、祠堂酒怎么摆?很多年轻人恐怕都不知道了。现今,方氏族里的这些大事都开始让年轻人操办了。摒弃掉封建旧俗,老辈人手把手地教,年轻人一步步地学,这样,一些老传统就不会断代,能好好地继承下去。#p#
曾经辉煌的芙蓉岳氏宗祠,又装进“新文化”
岳家族人为其赋予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
已过耳顺之年的岳祖瑞,是抗金名将岳飞的30世孙。据他介绍,他的家乡武进横山桥镇芙蓉的岳氏族人,是岳飞二儿子岳霖的后裔,最早在宜兴,为避战乱来到常州卢家巷落脚,明代成化年间卢家巷岳氏后人的一支迁到芙蓉定居,此后子孙繁衍,生生不息,成为岳氏一大支脉。在他眼里,传统的慎终追远常垒于一座小小祠堂:座落在双庙村西侧的岳氏宗祠,从清咸丰二年(1862年)至今,已历经150多年。
芙蓉岳氏宗祠
祠堂是岳家人眼里极为神圣的所在
在武进地区,这座两进三楹两厢、砖石木结构的古建筑算不上宏伟,但在岳家人眼里,却是极为神圣的所在:聚宗亲、商族事、祈丰收、保平安。童年里岳祖瑞印象最深的,就是冬至、清明两次祭祖。
这是家族中的大事,郑重其事的长辈们一早就开始忙活了:为了表示对先祖的尊敬,祭品种类非常丰富,整只的猪、羊,羹饭,醴酒都提前备好,祭碗、祭盘、祭盆,各色菜肴、水果供满祭桌。献礼之后,一般还要由族长或公推的家族内德高望重的长辈在先祖神位前向大家宣讲先祖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教育后辈“不忘祖功宗德,唯求子孝孙贤”。整个活动过程复杂,礼数讲究,每一样都要精心安排认真操作。祭祀的隔夜,人们还要洗澡更衣。
像他那样才九、十岁大的孩子,是没有资格迈进祠堂门槛的。只有大年初一,男孩子们才能在长辈的带领下,跨过一尺多高的大红门槛,到祠堂里给祖先磕头。堂内供奉着历代祖先的牌位,罗列代代显赫功名,八尺多高的岳飞巨幅画像挂在正中,两旁的描金红烛照得屋里亮亮堂堂,寓意着家族兴旺。
岳祖瑞
吃祠堂酒是成人的标志
在过去,吃祠堂酒是成人的一种标志,满16岁的男子就可以跟大人一起吃。在祖先和族内尊长面前,子孙们聚集一堂,斟上满满的乡情,碰杯问候,谦恭礼让。岳祖瑞说,吃祠堂酒虽然热闹,规矩也多,一旦有人打破一个碗,那么整桌的菜都要由他买单。现在要找当年吃过祠堂酒的老人,在整个岳家塘都寥寥无几了。
岳祖瑞介绍,直到民国期间,常州的岳氏宗祠达到7座。除了芙蓉一座,卢家巷2座、凌家塘、安家舍、安虞岳家头、剑湖岳家头也都各有一座,其中,凌家塘的祠堂还建有男祠、女祠,按照规矩,女性不能进男祠,因此祭祀、吃祠堂酒均在女祠进行,这在江南地区也颇为少见。
重修宗祠终究是为了宗亲团聚
解放后,祠堂的祭祀功能消失了。7座岳家祠堂也仅保留下芙蓉和卢家巷的两座。数十年间,芙蓉岳氏宗祠先后被改作粮库、后来做了小学、改革开放后还一度作为个人作坊使用。
眼看着留存近千年的祖先荣耀和100多年前移民记忆的老祠堂,岳姓人总有些期盼。“尤其这几年,社会上普遍越来越重视家族文化的传承,每到逢年过节,岳氏800多口人要团聚、包括宗亲议事,总还缺少个平台。”岳祖瑞介绍说,自2004年续修家谱过后,岳家人就开始琢磨着将老祠堂的功能恢复,有人提议将老祠堂修出来,同时将岳飞精神传承发扬下去,这一想法一提出来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2008年底,岳氏族人成立了修祠委员会,并作了充分准备,一位本地的岳姓企业家带头出资80万,岳姓族人又群策群力,秉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原地将老祠堂修葺起来。
古祠堂又装进“新文化”
令族人们又惊又喜的是,老祠堂内从咸丰二年以来供奉的一块岳飞的牌位,原本在解放前,祠堂改造成粮库时被扔到河里,又过了些年,河也填了。最近重修祠堂,岳家人计划着用水泥浇筑这个区域,没想到推土机竟将这块木头牌位重新挖了出来。在河里躺了几十年,这块两尺多长的牌位外观虽有斑驳,总体还大致完好,“始祖少保武穆王之神位”几个字也清楚辨认。
身披150多年的雨雪风霜,古祠堂而今又焕发新生机。现如今岳氏宗祠的修缮工作将近尾声,东面与民居为邻,西侧数十丈外有鱼塘,祠堂后面是绿油油的水稻田,一望无垠。走进这座老祠堂,只见小瓦屋面整齐,东西两侧的马头墙高低错落,展示着江南古建筑的气势。正殿大开,殿内红色的木结构立柱,大梁、檩条、椽子及木雕饰,都被重新油漆修整。
尽管“祠堂用以祭祀”的理念如同祖训一般代代相传,但在岳家人这里,他们又尝试将祠堂发挥出新的功用:修葺的岳氏宗祠中,重塑了一尊岳飞塑像,“岳母刺字”“收复建康”“大战朱仙镇”等事迹都用展板陈列在堂内。清代康熙、乾隆赐给岳家的字碑内容也镌刻在墙面上昭示后人。岳祖瑞介绍说,这里的意义已不仅仅是自家祭祀的场所,也可以成为中小学生来参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p#
近千人众筹450多万元,修复西崦杨氏宗祠
这是常武地区唯一一座拥有双层楼结构的原址复建祠堂
武进横山桥西崦社区的杨氏族人,日前通过族内众筹方式,不仅在原地修复了杨氏园林,并且根据旧祠堂资料,复建了杨氏宗祠。3月26日,可容纳300多人的杨氏宗祠,举行了复建始迁祖神主奉安仪式,并集体祭祀扫墓。
西崦杨氏宗祠是近年来常武地区唯一一座拥有双层楼结构的原址复建祠堂,更重要的是,祠堂保留了康熙年间的古碑、雍正年间的古坊、乾隆年间的古亭,以及300多年的古树和100多年的古井,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历史上曾有过兰雪女祠,允许妇女入祠祭祀
朱炳国告诉常州晚报记者,《西崦杨氏宗谱》创自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六世祖梅窗公,至今则为第十修。西崦杨氏,聚族背靠芳茂山。明初,着名理学家龟巢先生谢应芳,隐居芳茂,墓在芳茂,因此谢公墓与杨公祠东西遥对,相互辉映。
杨氏宗祠经过数代人的不懈扩建中,规模逐渐壮大。“尤其到嘉庆年间又扩建了三楹,后面还建了杨氏园林,山水可谓四季常青。后来很可惜,很大一部分在文革时期被毁,仅留下杨氏贞节牌坊,以及杨氏园林中的古亭、古井、古树等。”朱炳国说。
建于清乾隆32年(1767)的杨氏祭祀亭,是该宗族始迁祖长蒨公祭祠墓庐所在地,被列为常州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朱炳国表示,西崦杨氏还有兰雪支祠,允许妇女入祠祭祀,称为兰雪女祠,“这在封建时代极为难得,是杨氏宗族一大特色。”
近千人众筹修复宗祠
杨氏23代孙杨培欣告诉记者:“西崦杨氏宗祠见证了杨氏宗族的鼎盛时期。不过,在历经时代变迁,祠堂仅剩下一小部分杨氏园林。”
2010年,在新修《杨氏宗谱》颁谱仪式上,杨氏族人就提出要重新复建祠堂等。在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杨氏宗亲近千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筹集了450多万元资金,其中,杨产玉全家筹了80万元,百岁老人杨荣德捐献了积蓄2000元,右脚残疾的杨没根捐出了儿女给的零用钱2000元,年龄均在70岁以上的杨盘林、杨培欣、杨乃迪、杨仲山、杨克尚、杨乃雷、杨锡佩、杨兴元等老人每天来祠堂义务帮忙。
西崦杨氏宗亲会找来具有古建筑工程修复经验的专业公司,以“修旧如旧”原则复建祠堂、修葺杨氏园林。在保留明清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把宗祠建成二层楼的复式结构,这在我市尚属首创。经过两年多的紧张施工,工程于日前竣工,完整地恢复了杨氏宗祠的原貌。
近两年常州重修的祠堂已有100多家
29家祠堂被列入文保单位
常州市祠堂文化研究会会长朱炳国介绍,明代嘉靖之后,大批家族祠堂在民间涌现出来。尤其经济、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几乎达到了一姓一族都有祠堂的程度。据统计,到解放前常武地区的祠堂数量达到1000多座,解放后,不少祠堂被改作它用,现如今只剩下不到140座,但这些遗珍仍镶嵌在湖光山色、园林胜境之中,成为江南人文的一道靓丽风景。
相比周边城市,常州人修的祠堂最鲜明的特点在于:几乎百分之百都是民间自筹资金,这其中9成以上都在武进地区。走进武进的乡间村落,“集体出钱出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村里的企业家有的出大头,有的村民自愿制作展牌,有的自愿掏钱维修梁柱,有的则联系专家、有名望的乡邻来出谋划策……保护修缮古祠堂,成为一场自发的民间行动。
现在,“修旧如旧”的修复原则已经深入人心,修复的祠堂,大多延续了以前风格,保留了原有风貌,在材料和工艺方面基本与原来的承接一体。
朱炳国表示,近两年来我市修缮祠堂的数量逐年递增,细细数来,常州重修的祠堂已有100多家。从最早的羊氏怀宝公家祠,到横林赵氏宗祠、五牧薛氏宗祠、古运河边的晋陵白氏宗祠、蓉湖柳荡刘氏宗祠、顺庄诸氏宗祠、蓉丰朱氏宗祠、江头村周氏宗祠等都在这一波修缮热中重新焕发青春。
朱炳国在走访中发现,武进还有不少宗亲有新建祠堂的愿望,但由于土地使用方面的政策无法实现。在他看来,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老祠堂与其在乡间废弃,不如由宗亲、族人重新修缮,成为传承文化和家族心灵的驿站。
据市文保中心工作人员透露,目前全市被列入市级文保单位的祠堂数量已经达到27家,加上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瞿氏宗祠、省级文保单位中沙礼嘉周陈王氏宗祠,总共有29家。这位工作人员透露,要获评文保单位,祠堂必须达到一定年代,最起码要解放前,同时,经过文保单位的认定,祠堂的建筑工艺、艺术特色还必须达到一定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p#
这些祠堂,颇具代表性
与名人有关
城西瞿氏宗祠
常州城西瞿氏宗祠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祠堂之一。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瞿秋白曾经住在这座祠堂里。他的叔祖父瞿赓甫是修建这座祠堂的捐资人之一。1903年,瞿秋白因家贫迁居于东院侧厢房,将第四进以屏门隔开,大房间为秋白弟妹卧室,小间系“翻轩”,为秋白书房兼卧室。连结三、四进的“穿堂”,是秋白与父亲的画室。
1985年,城西瞿氏宗祠严格按照原貌修复,并改名瞿秋白纪念馆对外开放。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常州东南第一祠
礼嘉周陈王氏宗祠是目前常州规模较大的祠堂,它堪称常州东南第一祠。
始建于明崇祯年间,选址于“风水”极佳的鱼池村,东西两侧有两个碧波荡漾的池塘。占地面积为1473平方米,建筑面积862.8平方米,气势恢宏,美轮美奂。据《礼嘉周陈王氏宗谱》记载,王氏宗祠原为四进五楹,现为四进,系经典的硬山式建筑。每进的山墙都是马头墙,且一进比一进高,寓意芝麻开花节节高。在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廊棚相连,即使在雨天也能参观,第三第四进之间是一个宽敞的天井,可以搭台唱戏,东西都有长廊。王氏宗祠前三进的屋脊上塑有精美的雕塑,第一进为麒麟送子,第二进为双龙戏珠,第三进为吉祥如意。走进王氏宗祠,仿佛步入一座艺术殿堂。王氏宗祠门前广场上种了三棵槐树,寓意“三槐堂”。
2012年1月中沙礼嘉周陈王氏宗祠成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民俗文化、民间收藏的陈列馆
常州的祠堂大多保留了它原来的风貌。一般都有原来的抱鼓石和门墩石,有的还有石狮;都有许多精美的砖雕、木雕和石刻,图案则有花卉虫鸟、八仙过海等;门窗月梁有精美的图案,且刀法细腻,刻工圆润,是典型的江南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常州的祠堂还拓展了它的功能,成为农具等一些历史物品的陈列馆,赵氏宗祠收藏有许多即将消失的农业用具和生活用品,如石磨、油灯盏、耥耙、石臼、蚕匾、罱网等,俨然是一个农具博物馆。而横林冯氏宗祠保存的人工压水救火水龙等器物,也让人耳目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