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电视剧《亮剑》,你一定会对其中的独立团和李云龙留下深刻印象。其实,在抗战中,在常州也有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骁勇善战的独立团——新四军独立二团,巧的是,独立二团有位副团长也姓李。近日,一本由武进区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员会、常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共同策划编着的《布满弹孔的战旗》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书记录的就是独立二团的战斗故事。
8月29日下午,《布满弹孔的战旗》举行首发式。首发式前,该书主编、66岁的退休教师钱永彪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写这本书以及他研究常州地方抗战史的点点滴滴。
作者钱永彪老师
从小就对独立团李复副团长很崇拜
2013年,钱永彪受聘参加中共武进历史的编写工作,他承担中共武进抗战史的编写任务。在编写过程中,他收集积累了较多常州地方抗战史料,也听到了许多生动感人的抗战故事。
“我想,能不能用纪实手法来写这些抗战故事呢?用那种纪实手法写革命历史既适于刻画人物性格,又能把读者带入情境,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这样的作品可读性强,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当地的抗战史。”钱永彪
在常州地区抗战的部队很多,为什么独独选中新四军独立二团呢。钱永彪说,他小时候由学校组织去宜兴臧林祭扫过李复烈士墓。知道李复是在与日军作战中英勇牺牲的,他对李复很崇拜。李复是新四军独立二团副团长,是独立二团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另一方面在编写中共武进历史时,关于独立二团的资料也较丰富。
很快,钱永彪先写出内容提要,征询武进区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常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等部门的意见,这些部门都十分关心与支持,决定共同策划组织编写这本书,初定书名为《布满弹孔的战旗——新四军独立二团抗战纪实》,确定以新四军独立二团的组建及战斗历程为主线,写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太滆地区军民英勇抗战的壮烈情景,立体反映该地区党、政、军、群、统各方面的情况,使人们对太滆地区的抗战有整体的认识和真切的感受。作品生动刻画了陈立平、杨洪才、王香雄、李复、张新华、朱真等英雄人物。
力求做到事必有证,言必有据
写史贵在求实。编写本书时,钱永彪和编委会成员广泛收集资料,寻访抗战老兵及其家属,察看当年抗日战地,参观抗战历史纪念馆,力求做到编入本书的内容事必有证,言必有据,让读者觉得可信,经得住时间的检验。
钱永彪家里的书架上,摆放着各种抗战的书籍,这大都是从书店、网上和纪念馆购买的,或从流散在民间的旧书中找到的。有时为了寻找一个资料,要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他愿意花昂贵的价格购置他所需要的资料。他说:“要编一本抗战史,必须建立与之相关的知识结构,这些资料和书籍,就帮助我建立这种结构,能找到这些资料和书籍,我很高兴,就像遇到知音一样。”
“用纪实的手法写史,虽然可以带点文学性,但离不开一个‘实’字。”钱老师说,“我写陈立平在狱中、杨洪才在马山顶上的思想活动,写王香雄面对浩淼太湖的抒情,写张新华、朱真的内心世界,都用可靠的资料说话,不敢有半点臆造。”
我们问道:“你在书中写陈立平与程维新的谈话,是不是用了虚构?”
“没有。写小说可以大胆虚构,写史我是十分谨慎的。陈立平与程维新的谈话是有据可凭的,陈立平曾写过一篇《太滆风波》,登在1959年的《雨花》杂志上,他上面描写的比我书中还要详细。我用了他的资料,还有其他当事人的回忆史料。”
采访中,钱永彪说,《布满弹孔的战旗》是由武进区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常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与作者一起共同策划的。“他们为本书的资料采集、编写、审读、出版、发行做了大量的工作,又请党史军史专家严格审核,也使这本书成为地方抗战的一部信史。”
新书封面
2年间写出20多万字的地方抗战史
《布满弹孔的战旗》并不是钱永彪在本土抗战史方面的处女作2013年他开始受聘参与编写的《中共武进历史》第一卷抗战部分,于当年底出版。今年他编写的揭露日军入侵常武地区暴行的纪实作品《没有尘封的记忆》在今年《翠苑》杂志第2期发表。加上这本新书,钱永彪有关常州地方抗战史的着述已超过20万字。
从小,钱永彪就常听老人们说起日军在他的家乡邻村所犯的罪行:1939年正月十五晚,驻金坛尧塘的日伪军闯入潘家村,当场枪杀了3名无辜平民,又将30多人押至尧塘据点,绑缚在雪地里的水泥柱上,有个叫潘土生的被日军剁了七八块,用硝镪水化了。1939年6月,日军火烧湟里镇,全镇浓烟滚滚,一片火海。日军的暴行在他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大家都知道,日军在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其实,日军大屠杀的序幕从常州就开始了。”在一本由中共武进区党史工委、武进地方史志办编写的史料中,他发现,日军攻占南京之前,曾在常武地区犯下滔天罪行。这部史料中记载,日军十六师团片桐部队的两个少尉向井敏明和野田毅的杀人比赛就在武进的横林镇和常州火车站附近。日军占领常州时,疯狂轰炸城区,肆意屠杀百姓,在城乡制造了许多惨案。整个常武地区共有8790多名平民遇难,全城处处“余火满目、尸骸横陈”。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决不能忘记屈辱的历史。”于是,他决定写一篇日军入侵常武地区暴行纪实,题目为《没有尘封的记忆》。
“用本地的抗战历史教育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是更为贴近、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现在我们有的青少年对当地抗战历史不够了解,或知之甚少。不知道我们这里发生了多少激烈的战斗,不知道有多少革命先烈在我们这里牺牲了。我们要不断整理、挖掘、宣传本地的抗战历史,铭记历史,展望未来。”钱永彪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