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晚上,“千里共婵娟—常州吟诵中秋汇展暨《常州吟诵三百例》、《古韵今调》首发式”在民元里一号举行。该活动由常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常州市文化馆、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常州吟诵”传习所承办。
作为“常州吟诵”唯一基地小学,龙虎塘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带来了《三字经》、《百家姓》的吟诵作为开场。四年级的巢友香已经是第3次参加吟诵活动。自从三年级加入参加了吟诵社团,她用每周的校本课时间练习,如今已经掌握了不少诗词和汉代礼仪。“常州吟诵采用的是方言的文读音,学习之后也更加了解我们本地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作为传承的一份子我就觉得非常自豪。”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和“常州吟诵研习班”的十多位学员分别展示了《水调歌头》、《嫦娥》、《游子吟》的吟诵。整台节目在传播吟诵文化的同时,也向常州市民传达了美好的佳节问候。
吟诵是旧时文人普遍采用的读书方式,始于唐宋时期。“常州吟诵”是采用常州方言进行的吟诵,经28年采录,在全国各地吟诵中,资料最为翔实,抢救最为全面,研究最早并成为唯一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吟诵项目。
市民缪先生说,方言是活化石,吟诵文化更是宝贵,如今看到正全力抢救这样的文化,作为常州人很光荣也很欣慰。通过吟诵,可以看到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对这座城市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孩子们,平时讲普通话居多,他们学习常州吟诵,能让地方文化在这一代代的流传中传承下去。
由市非遗中心主编的《常州吟诵三百例》及《古韵今调—吟诵作品集》两书当天首发。《常州吟诵三百例》一书系该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秦德祥先生从28年来采录的32位传人的600余例录音录像(包括赵元任、周有光、屠岸等的原声原像吟诵)中遴选出305例,以文字、乐谱和碟片等方式,全面而真实地展现“常州吟诵”原貌,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常州吟诵”项目的静态保护工作基本完成。《古韵今调—吟诵作品集》一书含秦德祥先生的44首(篇)古典诗词文吟诵与5篇吟诵论文,以文字、简谱及作者自吟的碟片形式奉献给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