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3月29日上午10点,抑扬顿挫的音调从市文化馆会议室传出,78岁的秦德祥尽管年事已高,但情绪饱满,气势开阔慷慨,听者情不自禁受其感染。
一旁,摄像机镜头正全程记录这一幕,一场针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正在展开。这项工作将以利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精湛技艺,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
首次以多媒体形式记录非遗资料
传承的不仅仅是非遗技艺,更是人生哲学和智慧
“常州吟诵32位传人,如今好几位已去世”
2012年秦德祥被国务院公布为“常州吟诵”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自述小时候读过一年多诗塾,跟着会吟诵的私塾先生学了些。后来,他成为常州一中一名音乐教师,在1987年偶然读到了赵元任先生一篇关于吟诵的文章,唤起了对童年的回忆,打算将常州吟诵做为自己研究的方向。
“常州吟诵,简单来说就是用常州方言吟唱古典诗词文章,它是一种读书的方式,介于唱和读之间,讲究节奏、情感,熟悉了旋律也可自己适当发挥。”秦德祥介绍说。
他透露,其实吟诵各地都有,北方偏豪放,南方偏优雅,但今天很多地方吟诵都失传了。
我国文化界大师级人物赵元任、周有光、屠岸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致力于常州吟诵的保护与研究,故而常州吟诵是较之全国吟诵,资料收集最为翔实,抢救最为全面,研究最早并唯一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吟诵项目。
在他看来,常州吟诵属于小众文化,目前该项目在世的传人中,年纪最大的是周有光,已经111岁,较年轻的刘红霞42岁。秦德祥说,“之前一共认定了32位传人,如今有好几位已经去世了。”
秦德祥展示常州吟诵
“老一辈艺术家留下了宝贵财富,就看如何继承发扬”
1933年学艺,演过的角色近200个,今年97岁的吴雅童是常州市锡剧院的创始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锡剧的传承人。
“1950年,父母亲所在的戏班被老板席卷一空,只剩13个人,连戏服都没有。父亲拿出自己的积蓄添置行头、再组戏班,成立了被当地人戏称为‘背包戏班’的新华实验剧团,这便是常州市锡剧院的前身。”吴雅童的儿子吴小童介绍说。
解放初期,吴雅童带领戏班上演《信陵公子》一剧,在常州连续上演68场,盛况史无前例。“人山人海的观众,如潮水般的掌声”令他记忆犹新。
今年73岁的吴小童16岁起就学锡剧。除了表演,父亲对待事业的态度也令他钦佩:剧团成立初期,所有开销都来于演员晚上的演出,为了购买演出服,大家常常一天只吃一顿饭。
《红楼夜审》《珍珠塔》……吴小童演了多部父亲演过的戏,父亲常对他说的就是,“无论演多少遍,剧本都要细细研究,你的人物性格有时就在别人的台词里。”
“父亲那辈艺术家留下了宝贵财富,就看如何继承发扬。”如今,吴小童每周都去老年大学教课,20多名学生跟他学习锡剧和身段。去年,他还在市锡剧院排了多部小戏:《楼台会》《夜审》《回十八》……他说,为的就是让锡剧走进更多的人,包括年轻人和孩子。
1956年吴雅童在锡剧《双珠凤》中饰演文必正
国家级高龄非遗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我市2人入选
根据文化部的统计,截至2015年1月底,文化部公布的4批1986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已有235人离世,在世的国家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占到50%以上。2015年文化部启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
“此次江苏省确定对10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开展记录性抢救工作,常州2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雅童、秦德祥先生入选。”市文化馆副书记黄明彦介绍,市非遗保护中心正根据相关要求开展各项工作,通过视频采集、录音、拍照、文字记录等方式全面记录传承人“绝技”,同时深入传承人工作生活,挖掘非遗文化渊源。
目前,这项工作已完成前期资料搜集,开始原始素材片拍摄,到今年7月接受省验收组专家审定。验收通过后的抢救性记录成果一份将由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留存,其余两份分别上交至文化部非遗司、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我市积极推动非遗文化活态传承
非遗整体保护和发展水平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据了解,我市目前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3个,省级非遗项目53个,市级非遗项目128项,同时拥有6位国家级传承人,43位省级传承人和191位市级传承人。常州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名列全省第三,整体保护和发展水平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近年来,在活态传承方面,我市出台《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与认定办法》,在传承人带徒授艺、教材编撰、参加大型活动展示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资金资助。2008年,在新北区建立了江苏华夏工艺美术产业博览园,在全省率先打造聚集、展示、传承、发展工艺美术产业的非遗保护平台。2009年又在武进区建成淹城非遗文化一条街,提供给传统工艺美术类、食品类、中医药类等18个非遗项目免费入驻,进行艺术创作和产品交易。
在学校普及性传承方面,我市已有20多家小学将非遗文化编成适合学生的课本教材;10多家大中专院校开设了金坛刻纸、常州吟诵、留青竹刻、锡剧等多个非遗项目的培训课程。市文化馆专门开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免费传承培训班”,通过小热昏、常州吟诵、面塑、金坛刻纸、乱针绣等非遗课程,积极传播常州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
在活动展示性传承方面,我市在全省率先将“非遗展演”列为政府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内容,利用民间庙会和元宵节、端午节、文化遗产日等节日,每年定期举办集静态展示和动态展演。2009年在全国率先组建了地方曲艺传习所,抢救性恢复排演了常州小热昏、常州道情、常州唱春、常州评话等多个濒危曲艺传统节目。还先后组建了梳篦博物馆、锡剧陈列馆、乱针绣博物馆等,打造非遗项目生产、展示和传承基地。另外,与新图书馆、新美术馆、名人馆同步建设的“常州市非遗馆”已正在筹备建设中。
此外,非遗传承人们也在主动做着保护传承工作。如秦德祥,多年来他已经出版《吟诵音乐》等7部著作,发表了相关论文10多篇。
我市现有6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佛教音乐(天宁寺梵呗唱诵) 松纯
锡剧 吴雅童
常州留青竹刻 徐秉方
常州吟诵 秦德祥
金坛刻纸 杨兆群
常州梳篦 金松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