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天的精挑细选,常州市锡剧院联合江苏省戏曲学校的招生复试4月17日晚落下帷幕,155名参加复试的考生中,有29名幸运儿接到“绣球”。市锡剧院院长孙薇介绍,这些学生还将进行一轮文化考试,最终选出8名男生、8名女生,共16人进入江苏省戏曲学校进行订单式培养。
2000多人报考,考生来自全国各地
4月16日下午,常州锡剧院二楼排练厅,响起时而高亢、时而低回的演唱声。走廊里,学了10年拉丁舞的初三学生刘敏和几个同学,比划着身段,一起等待着复试。
这是常州市锡剧院近10年来的第一次招生,反响超乎寻常的热烈——计划招生16人,初试海选阶段,就有2000多人参加。
孙薇介绍,这次他们招生对象为2016年初三应届及2015年往届生,除了市锡剧院前往定点学校选拔的考生,社会上报名的人也不少。除了本省来自张家港、南通、泰兴等地的考生,还有从安徽、四川等地前来赶考的。
这次招生主要考的是孩子的专业素质,具体考试内容包括才艺、朗诵、形体软度、动作模仿和听音模唱。
在现场,一位考生唱了一句“长亭外,古道边”,由于紧张放不开声音,考官们主动给她打节奏,让她放松一些。
“不过总体看下来,优秀的学生还是比较多的。”孙薇说。招生整体立足于花旦和小生,对一些形象不太吸引人,但确实有灵气的考生,考虑到老生、老旦等行当,也会将其吸收进来。而一些孩子没有方言基础的,只要可塑性强,嗓音、形体等自身条件不错,也有机会被录取。
招生政策优厚,引导有心从艺的年轻人
今年,市锡剧院跟江苏省戏曲学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招收的这届学生将免缴5年培养费,毕业后进入市锡剧院工作。这样优厚的条件,对一些本来就想学艺术的初中毕业生来说,有着很不错的吸引力。
“小孩自己有兴趣,将来进了戏校也有专门的老师指导,工作也有出路。”看到了订单式培养的实惠与希望,一位江阴的考生家长提前一天就带着孩子在常州亲戚家住下,为的是定定心心给考试作些准备。
而另一些考生,此前已在长辈身边耳濡目染,多多少少对锡剧有了些感情。从溧阳赶来的考生嵇燕就是这样一例:“我从小跟外婆生活在一起,她是个十足的戏迷,只要电视、电台里有锡剧,她从不落下。”“我还觉得奇怪,没上过一天学的外婆,怎么会识得这么多字?”嵇燕说,后来她才明白,听戏听得滚瓜烂熟的外婆,是看着戏台两侧字幕学会的识字。
除了“诱人”的政策之外,各方的重视也使得此次招生“如虎添翼”。除了市锡剧院,市文广新局也积极搭建平台,通过各种方式多渠道汇集生源,网罗锡剧表演专业的苗子。
民间锡剧的“星星之火”,一直未曾熄灭
评委席上,除了孙薇,我市锡剧界的两位老艺术家居亦琴、吴小童也一起坐镇。两天的考试结束后,考官们总体上的感觉是,其实在民间,锡剧的“星星之火”一直未曾熄灭,只要有合适的契机,就会呈现出越来越旺的趋势。“有的孩子在才艺展示环节,就开口能唱一段锡剧了。”孙薇说。
“我们的一代代老演员们,当年也是这样经过考试选拔进团的。”孙薇回忆说,当年或许更为严格一些,在复试阶段,就要求考生现场唱一段锡剧。
“我们锡剧院的台柱子们,大部分年龄都在40岁左右,太需要年轻演员了。”孙薇表示,一个锡剧演员能真正在舞台上挑大梁,起码得经过10年时间——学校学习5年,在舞台上磨炼5年。而我市锡剧断层的窘境,在这批学生毕业之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事实上,学校也对这届学生寄予了厚望,除了戏曲专业的授课,并不会削减文化课程的培养。“我们要培养的不是一些只会唱戏的学生,而是一批有着一定的文化底蕴、各方面素质综合发展的学生。”孙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