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下午,作为全市各辖市区“邻里守护”系列活动的首场活动,“邻里守护一家亲”分享会在西新桥三村社区展开,现场,10多对结对老人和为老服务志愿者们来到现场,分享邻里互助故事,感受邻里互助温情。
张培娟(右)在照顾胥莲娣
结对互助,从“一对一”到“多对多”
在活动正式开场前,一位头发花白,身穿绿色线,拄着拐杖的老阿姨,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她的身旁,有两名挂着“邻里守望”牌的守护员,分站在一侧,搀扶着她进了会场。
被搀扶的老人,名叫胥莲娣,是社区的重点关爱对象。扶着她的,分别叫薛素娥张培娟。
几十年前,胥莲娣的丈夫就去世了,之后,她一直和儿子相依为命。十几年前认识胥莲娣,薛素娥至今印象深刻。“每次我出来遛狗,就看到她一个人坐那儿,也不跟人说话,感觉挺孤单的。”于是,向来热情的薛素娥便主动走近了这位大姐,并在生活上始终照应着她。
“她真的对我很好的,家里有什么事情,只要一个电话打给她,立马就来了。”让胥莲娣印象最深的,就是家里着火,薛素娥从火场里帮她抢回了藏着现金的衣物;另一个,就是自己生病住院时,薛素娥送她去医院,还天天到医院探望。“像今年春节前,遇到了极寒天气,这里好多居民家水管冻住了,但是应急车来了,她装的第一桶水,拿到了我家。”
诸如此类的事情,真的太多太多。
而在胥莲娣身上,我们还能看到,一对一的邻里守护早已发展成一群人的相互关爱。因为小外孙出生,老母亲又中风要服侍,相比以前,薛素娥上门的时间少了,平时照顾的接力棒,就被居民毛川大和张培娟接了过来。
另一位老人张俊蓉,因为年前摔了一跤,买菜不便,薛素娥又看在了眼里,经常帮着带菜,还不收钱,家中烧了什么好吃的,也分成三份,一份给胥莲娣端去,一份给张俊蓉送去。
如今,张俊蓉的脚好利索了,但是这份情谊却没断。
“在我们这个老小区,老人间的互助早已经变成了一种自发的行为,邻里守护的结对,也不仅仅限于一对一,你帮我,我帮他,大家早就有这种氛围。”社区书记江雪告诉记者。
老人们的志愿服务,统统存入“时间银行”今后兑换
“在老龄化的今天,我们推行的‘邻里守护’老年人志愿互助活动,是以‘时间银行’来记录老年志愿者的服务的,今日照顾他人,明日,也能受人照顾。”市老龄办主任张国文告诉记者,目前,市一级的“时间银行”体系,主要包括安全守护、谈心交流、生活照料等服务项目,前两项的服务时间存入“时间银行”,同时同步到“龙城志愿者(义工)注册管理系统”。
在全市“时间银行”大概念提出之后,全市各辖市区、街道、社区,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时间银行”的创新和细化。比如,永红街道锦阳社区,就依托了庞大的志愿队伍,成立“时间银行”志愿服务项目,一年来,已经有了58个志愿者,80多个服务对象。
这是一个合伙制时间银行,由身体康健的老人利用空余时间为其他老人服务,获取“时间币”。服务对象多是三无、孤寡、失独、体弱的老人。几年以后,这些志愿者老人需要服务时,可以支出“时间币”,享受其他人的志愿服务。每个志愿者都有一本“存折”,记载着每次志愿服务存入的“时间币”。
今年79岁的吴巧华是社区的“优质储户”,她已经存入了42个时间币,存折上密密地记载着:“纠纷调解,2时间币;治安巡逻,1时间币;陪同出游,2时间币;读书读报,1时间币;上门走访,1时间币……”
吴巧华做过幼儿园老师,做过工厂的工人、管理者。退休后,经常到社区帮忙,她结对的老人有四五个,其中一个失独老人,今年年初走了。现在,她最关心的是老邻居,76岁的吕玉兰。
一天早上,吴巧华正准备出门时,接到吕玉兰的电话,“你快来。”吴巧华赶紧赶到隔壁:门开着,吕玉兰倒在地上,吴巧华赶紧架着她打车去医院。这才避免了一次悲剧。
“趁我现在能做,赶紧多做点,以后我做不动了,也有人来帮我。”吴巧华算了下,就她目前的“收入”,够请居民上门陪她聊天解闷42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