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明出行 >> 内容
见识民间的古文本 漫看常州故人、往事和旧景
发布日期:2016-05-23   来源:文明网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3年前,江苏省曾评选一批明清以来的精品档案,常州市档案馆保存的多件档案入选。在这些精品档案中,有几件档案比较特别——它们大部分是源自民间的古文本档案。翻阅这些档案,为我们提供了读懂常州的又一角度。

  《金坛秧歌灯古唱本》:记载江南水乡特色的演出艺术

  “思想起,泪两行,哭的世良懒梳妆……”发黄的纸面上,毛笔写就的文字清晰可见,上面不仅有诗歌样的词句,还有用毛笔绘画的道具草图。据市档案局工作人员介绍,该册子是《金坛秧歌灯古唱本》。

  《金坛秧歌古唱本》是民国时期手抄版,长26厘米,款17厘米,厚1.4厘米,共68页。全文多以毛笔小楷书写,以校对篇幅完整记载了歌词,标注了《秧歌》、《马曲》等数种曲调,绘出的道具有20多种。

  据了解,秧歌流行于北方,南方的秧歌很少见,从这本《金坛秧灯歌古唱本》可以看出,地处江南水乡的常州金坛就曾经流传过秧歌。在金坛城东乡谈庄村至今保留着极具江南特色的秧歌—谈庄秧歌灯。

  据悉谈庄秧歌灯源于清代。清咸丰十年春,太平军攻下金坛城了,为与金坛百姓庆祝胜利,在戴王府前搭起高台,表演各种形式的节目,这些节目中就有秧歌灯。金坛至今保存完好的太平天国时期建造的戴王府的墙上,绘有戏曲故事、民间风俗等图案,与秧歌灯古唱本的内容完全吻合,证明秧歌灯在那时候非常流行。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秧歌灯一度消失。1938年,由传人陈传宝等领头在谈庄复兴。“秧歌灯活动的季节一般在春夏时节,演出的地点为金坛、武进、丹阳以及茅山和句容一带。此后,秧歌灯代代延续,至今已传到了第5代,并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档案馆工作人员说。

  清代《常州赋》:文学版的常州“清明上河图” 

  据市档案馆负责人介绍,《常州赋》最早写于清代乾隆时期,馆藏的这部文本是清光绪七年,也就是1881年的版本。

  “《常州赋》是乾隆三十年第四次南巡途经常州时召士子献赋,褚邦庆为述乡邦典故,仿照周紫芝《宣城赋》、葛沣《钱塘赋》而作。”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该《常州赋》总计16.27万字,其中赋文18212字,注释14.45万字。正文前有乾隆四十年王浩序和光绪七年王其淦序各一篇。正文部分全文贯通,不分章节,按常州总述、武阳、锡金、江阴、宜荆、靖江、名宦、人物、流寓、方外、烈女、物产、总结13个方面,以清丽的词句,详细记载了清乾隆盛世时期常州府及所属八县的建制沿革、疆域形胜、兴衰大略等,并将山水、祠庙、古迹等串联起来。“通篇文章提纲挈领地对地方志进行总结,同时保留赋体的语言和音韵之美,为人们研究当时常州府的状况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堪称文学版的常州‘清明上河图’。”

  据介绍,《常州赋》的作者褚邦庆,字人荣,号容船,是常州武进人,此人当时并不知名,现在也没有发现他的传记资料。

  《常州府城坊厢字号全图》:看一百多年前常州城区风貌

  

  小营前、学西街、太平巷……这是一张一百多年前的常州城区图,上面既有沿用至今的地方名,也有已经消失的地方名。据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该常州城区图名叫《常州府城坊厢字号全图》,是光绪元年,也就是1909年由常州人测量绘制,线装木刻本,宣纸印刷。“‘坊’,又叫‘里’,或称‘坊里’,是城市中街、市、里、巷的通称。从唐代开始,把城邑划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被通称为‘坊’,是城市街道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北宋时期,将靠近城邑的地区,也就是郊区,划分为若干个‘区’,就被称为‘厢’。”馆藏的这部常州城区图,不仅包括城区内的情况,还包括了郊区的情况,所以才取名《常州府城坊厢字号全图》。

  《常州府城坊厢字号全图》包括全城总图一幅,城厢分段图50幅。分段图绘制了以城郭、城垣为标志的内子城、外子城、罗城、新城的布局。详细记载了每一块土地的编号、由谁使用以及街道、河流、桥梁、土墩、池塘、空地、重要建筑等信息,比较全面地记载了晚晴时期常州府的整体布局状况。“所有分段图拼合起来,就是一幅晚晴时期的常州全城图。”

  《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数数常州历史上有多少“牛人”

 

  “毗陵为吴中大郡,六朝、唐宋以来,代有闻人……”在《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中,作者如此称赞常州的人杰地灵。这是一本被评为江苏省精品档案的古文本,记录了清末民初以前常州历史上出现过的名人。

  常州历来人文荟萃,文化氛围浓郁,学术风气浓厚。清代以来,常州更是产生了常州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五个重要的学术团体和庄存与、洪亮吉、张惠言、恽敬等多位杰出学术领袖、作家、诗人。清末民初,本地学人大力总结地方文化成果,其中,张维骧的《清代毗陵名人小传》就是在此背景下完成。

  在《清代毗陵名人小传》中,忠孝、名臣、逸士以及经学家、史学家、理学家、书家、画家、医家、诗家、词家等都是写作对象。

  该书所写人物众多,共收录了631位名人,能在常州成为“家”的就达435人。其中,诗家最多,达87人;其次是画家,达52人;再次是词家,达46人;第四位的是经学家,达40人。这充分说明,常州是一个崇文重教、名人辈出的地方。

  馆藏的两册《清代毗陵名人小传》是由张维骧编纂、蒋维乔等补充,该书是1944年初版。该书对研究清代名人、弘扬常州历史文化、传承崇文重教的理念,具有较高的参考和利用价值。

  《蓉湖胡氏宗谱》:老家谱里看常州宗族制度

 

  “国有史,宗有谱”。在市档案馆保存着一套解放前的老家谱—《蓉湖胡氏宗谱》,是市档案馆入选省精品档案中唯一的一部老家谱。

  该《蓉湖胡氏宗谱》是1949年3月由蓉湖本宗世系三十一世孙胡翠文协修。“蓉湖,历史地名,现在指常州武进芙蓉镇属地。”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馆藏的10册《蓉湖胡氏宗谱》记载了胡氏世家上古世表、上世世表、统总世表、蓉湖本宗系表及胡氏迁入蓉湖后代代相传的基本情况。除此之外,宗谱中还有不少人物传记、墓志铭、赋、文等人文资料。

  该谱对于开展常州地区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族制度等问题的研究,很有参考价值。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热线:0519-85680855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