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中来:科技办厂,人才兴厂
瑞声科技集团董事长
瑞声科技集团董事长潘中来是一位技术出身的企业家。
创办企业近30年来,他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奋斗目标,坚持科技办厂、人才兴厂,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使企业取得了飞速发展,成为中国及全世界行业内的优秀企业,在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内排名前列,企业2005年在香港成功上市,也是我市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企业。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潘中来充分认识到人才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实施企业发展规划中的人才战略,从企业的长远发展着眼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引进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科技管理人才。
在他的带领下,公司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为人才管理制度总的方针,制定各项人才管理制度,如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用好现有人才,重奖优秀人才;对为公司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管理人员实行特别奖励;进一步改善科技人才的科研工作条件;大力培养中青年领导人才和技术骨干。此外,公司还对科技人员在工资待遇和住房上给予优惠,公司专门为科技人员修建的公寓楼已投入使用,对符合条件的员工在武进城区分配住房一套,解决了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
潘中来始终坚定走科技兴厂的道路。凭借自身跨国企业的市场和产品信息优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思路,把握新产品和产业发展方向,有序进行一系列产品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调整,瞄准国际大客户终端新产品市场发展方向和需求,及时进行技术改造和引进高精尖生产检测设备和手段,提高自动化装备能力,坚持“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市场创新”的发展理念,产品从单一品种发展到全系列,从普通品种发展到高性能。潘中来亲自参与并领导研发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去年底,企业申请各项专利2100多项,取得授权专利1500多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近300项。
作为企业家,潘中来不仅通过企业为地方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各地累计上缴各项税收超50亿元,吸纳就业人员超5万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热心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多年来,他多次为家乡教育事业、修路建桥捐资出力,受到了群众的一致称赞。2006年,潘中来捐赠武进区慈善基金人民币1000万元,2007、2008年,他相继捐赠南京大学产学研经费共2700万元,在2008年的四川地震捐款中,他主动捐款300万元,2012年,他又捐赠武进光彩事业基金100万元。
为了带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潘中来还在沭阳投资2.5亿元人民币兴建工厂,解决就业人口近5000人,每年上缴税收近1亿元,有力地支援了苏北的发展。
高强生:最后一程护送者
常州市殡仪馆化妆整容班班长
“相处简单一点,工作认真一点,服务周到一点,生活快乐一点。”这是高强生的人生格言。在这看似普通的话语背后,高强生每天面对的服务对象却是普通人常常避之不及的——遗体。
47岁的高强生自1986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干过尸体搬运工、火化工,现在负责特殊遗体化妆、整容、修复、防腐工作。在这样特殊的岗位上,高强生爱岗敬业,无怨无悔,以最大的热情为丧户服务,使上万名死者家属悲痛而来、满意而去,也赢得了社会的理解和尊重。
起初,高强生白天看到的是一张张空洞的面孔,晚上经常会做恶梦。为了克服恐惧,他用胶布将嘴封住睡觉,以免影响家人休息。殡仪馆的工作不分节假日、没有上下班,但高强生始终坚守,并干一行爱一行,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经常和全国各地同行探讨工作经验、虚心请教各地的化妆师傅,忙里抽空还自学雕塑艺术、医学人体结构知识,以及抚慰丧户心理方面的知识,还练就了按照生前照片对头、脸、肢等损毁器官进行塑造、为疑难遗体塑造头颅等“绝活”。
2011年10月1日,沪宁高速常州段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有7名旅客遇难。现场遗体多且面貌惨不忍睹,为了在死者家人到达之前整理好遗容,减轻其亲人的悲痛,高强生立即投入工作,他小心翼翼地将旅客尸体破碎的血衣脱下,然后又一个一个地将遗体用清水擦洗干净,逐一为遗体整容化妆,干了整整一个通宵。等到死者亲友赶到时,他又主动安慰亲属、协助他们处理后事。他说,我有责任将死者全部送走,否则,逝去亲人的人们更痛苦,我又怎么忍心呢?就这样,他坚持连续工作,直至累倒在工作间里。
2014年8月11日,高强生带着徒弟赶赴苏州,协助进行“昆山8·2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高强生表示:“我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逝者庄严而体面地离开!”炎热的天气里,穿了防腐服的化妆师每天忍住闷热坚持10个多小时不间断地工作,用电吹风对遗体进行一一解冻,同时对遗体进行了脸部雕塑,让家属尽早见到亲人最完美的一面。2015年6月1日的“监利翻沉事件”后,正在北京进修的高强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与江苏团队共同完成了300余具遗体的清洗、防腐修复工作。
为了将自己的手艺传承,让更多的死者带着尊严离开人世,高强生成立了“强生劳模工作室”,致力于遗体整容化妆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在传统遗体修复的基础上,不断将遗体整容化妆融入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科技含量,并指导更多的年轻人成为这个行业的生力军。#p#
康跃俊:做最好的城管人
常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支队钟楼大队大队长
走近钟楼城管大队,处处透着文明执著、干练踏实的工作环境,有着忠于职守、规范有序的执法环境,流淌着笃学敬业、实践创新的文化氛围。钟楼大队每天发生着让每个人惊叹的变化。
带领这支队伍一同成长的,是这样一个人——骄阳如火的夏季中,他带着队员穿梭于城市的每个角落管理、执法;风霜雨雪的冬日里,他不辞辛劳奔波于大街小巷、永不停歇。他就是大队长康跃俊。
自2012年担任大队长以来,康跃俊就帮队伍把准了脉,明确了队伍发展方向,确定了理论指导和体系建设,创新地提出了“严执法、精管理、谋发展、展形象”的工作方针。
在区政府召开的违法建设管理调研会上,他请来了“尚方宝剑”,利用调处机制解决了众多历史违建,特别是那起金谷花园违建案件,从他做中队长开始做工作,历时6年终于圆满完成,不管是当事人也好,举报人也好,都被他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
2015年,网友来到大队参加钟楼特色的城管开放日,他现场还和网友建立了互动QQ群,第一次当起了群主。网友说你凭什么有底气让我们来监督?不怕被人曝光? 他说:“没有监督,哪有队伍的精细化管理?网友、社会督察员、行风监督员的意见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不怕监督,就怕不监督。”
花园新村里那个卖鸡蛋饼的阿姨只要说起他,总是竖着大拇指,她说正是他提出的流动摊贩管理重心前移,让她有了固定摊位。不仅如此,康跃俊每年还通过大队市容管理基金来慰问,邀请她做大队的社会督察员,邀请她去看大队自编自导的汇报演出,还送了他主编的《漫步书海》《梦在路上》两本书。让城管和小贩之间的距离变得如此之近,他的心里总是暖洋洋的。
平时,他和队员一起骑行、踢球,一起阅读、写札记。一起去做义工、去困难户家庭慰问。他说,队伍要凝聚,除了规范化管理,还要有特色团队文化,大队要注重建立特色的品牌文化,要将“钟楼微城管”打造成最出色的宣传平台。
在他带领下,钟楼大队荣誉遍地,全国职工书屋、省级“青年文明号”,省行政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先进集体、工人先锋号、标兵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省级五星级档案室。而市、区各级获得的荣誉更是不计其数,大队主管的道路容貌考评更是获得了“九连冠”。
郑广成:秀美山水中的舵手
江苏天目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山水园景区分公司游船部包船驾驶员
郑广成,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因为交不起学费,辍学来到常州打工。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游船部工作的10多年里,郑广成认真学习驾驶技能,先后拿到了由海事局颁发的五等驾机、四等大副、二类驾驶员等专业证书,并多次获得“优秀员工”称号,坚持热心周到地服务好每一位游客,多次受到游客的口头和书面表扬。
曾经有一位游客在他驾驶的游船上遗失一只皮包,当时里面有多种证件、信用卡以及两万多元现金,郑广成发现后立即向部门报告,并通过多方努力找到失主,并归还给了心急如焚的赵先生,赵先生再三要求表示感谢,郑广成却说:“作为一名天目湖人,您高兴而来,我不能让您带着遗憾而归,这是我应该做的工作。”
2007年一个漆黑寒冷的夜里,有一名女子不慎落水,郑广成看到后,不顾自身安危与寒冷,来不及脱掉厚重的棉衣,跳入冰冷的池塘,在黑暗里摸找了30多分钟将落水者救上岸,并进行急救。当救护车到达后,他没有留下姓名便离开了现场。第二天,当他听说女子还是因抢救无效去世后,他流下了心痛的眼泪。当被授予“见义勇为”特别奖后,他又毫不犹豫将没拆封的奖金全部捐给了灾区人民。事后,有人问起他对“见义勇为”这件事的感想时,他朴实地回答:“见义勇为、救死扶伤,在我小的时候,父母就是这样教的,在读书的时候,老师也是这么教的,谁都有困难的时候,谁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这是我应该做的。”
因长期从事水上作业,郑广成患有严重的偏头痛、关节炎,但他从不叫一声苦,从未有一句怨言。他自己家里条件不好,至今仍住在多年前自己购买的一套60多平方米的农村拆迁安置房里,自己独自带着还在读书的女儿,不但照顾着女儿的起居生活,辅导她的功课,他更注重教孩子怎样做人、如何独立生活,令人欣慰的是,女儿非常懂事,小学、中学一直品学兼优。他还经常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去看望周围的空巢和孤寡老人,陪他们说说话、谈谈心,并把电话留给他们,嘱咐老人们24小时随时联系他。
作为一名基层员工,收入不高,家乡有80多岁的父母,女儿又在读书,生活上非常拮据,但从来没听他叫一声苦,也从没听他向公司和政府开过一次口,但他却用自己微薄的收入去帮助一些有困难的群众,他说:“看到这些老人,就想到自己的父母,看到有困难的群众,就想到自己小时候所受的苦。”#p#
吴小红:守护公平正义使者
常州市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处处长
对法律,吴小红总有一股坚定。同事们总评价她有着对法律的信仰和工作的钻劲。自2006年研究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来,她始终义无反顾战斗在法治的最前沿。
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养成了她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也锻炼了她乐于、善于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在担任民行处副处长时,她凭借扎实的法律功底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方法,认真办理好每一件申请监督案件。对于案件事实认定有误和法律适用不当的案件,她踏实履行监督职能;对于不支持监督申请的案件,她总是耐心细致地做好释法说理工作,努力化解矛盾。担任处长后,她更是着眼大局,以执法办案为基础,积极完善多元化监督格局;围绕重点加大虚假诉讼防范打击力度,找准发案规律,汇聚监督合力,加大查办力度。
有人说踏实的人一般都比较保守,缺乏探索欲和创新力。但吴小红不这么认为,她觉得,要真的做好一项工作并不简单,需要动脑筋、想办法,按部就班、因循守旧固然也能完成工作,但提高不了效率,彰显不了效果。
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也是高检院2015年度布置的一项重点工作,我市是全省的7个试点市之一。去年12月22日,市院就许建惠、许玉仙污染环境案向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试点工作以来,检察机关以公益诉讼人身份提起的全国首例民事公益诉讼。该案经最高检发布后,人民日报、检察日报、新华网、新浪网、中国新闻网等二十多家媒体刊播转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果说踏实是吴小红工作中的最大特点,那么实在则是她为人方面的最大特色。不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她总是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严谨的作风,热情的态度,阳光的微笑,让她身边的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她的实在和温暖。工作上,她抽空撰写各类总结汇报材料,带头撰写调研文章,先后对全市的督促履行职责工作、息诉工作情况及环境司法保护工作等情况进行分析后制作调研报告。对于处里同事和基层院干警提出的问题,她总是耐心地予以解答。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大家有什么问题都喜欢跟她商量、和她探讨。基层院的民行干警有什么问题,也总是习惯拿起电话就打给她。工作上民行处紧紧地拧成一股绳,有事大家分担,工作一起协作,在生活上又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有事大家相互帮助,和睦相处。
陈晶:飞奔在公益路上
常州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营销中心副主任
从文艺部、广告部、专题部、文化频道到信息中心、营销中心,在广电坚守了23年的陈晶在不同的部门和岗位上历练着;也通过主持人、导演、部门副主任、分工会主席、党支部副书记等不同的职业身份在团队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以满满的正能量感染着身边人。
在她20多年的传媒生涯中,她一直热心于慈善事业,点点滴滴,亲力亲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爱的乐章。
陈晶与公益结缘,始于一个被遗弃的女婴——承一萍。19岁那年,萍萍不幸患上了白血病,她的养父母面对巨额的医疗费和寻找亲人配型的迫切愿望,无奈向常州电视台《都市新闻坊》求助。栏目组策划了大型新闻行动《拯救少女承一萍》,陈晶正是这次活动的执行人。短短一周时间就筹集到120万元善款,创下了常州民间慈善募捐的一个奇迹。其后,陈晶又与同事们一起为萍萍寻找亲人,并说服她的姐姐为妹妹捐献了骨髓。承一萍的骨髓移植手术也是在陈晶和同事们的协助下完成的。康复后,陈晶又帮助她完成了去北京看奥运的心愿。
尽管两年半之后萍萍因白血病复发去世,但慈善的种子在陈晶的心里牢牢地扎了根。
2013年,从业20年的陈晶也进入了不惑之年。她决定挑战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的转型。她成功竞聘了台中层管理岗位,并分管全台的大型活动。
这几年来,她做了很多场主题公益晚会,并且一直在思考:常州广电作为常州的主流媒体,怎样才能对这座城市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公益活动如何更加深入人心,激发更多的普通人参与其中,让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帮助?
“一袋牛奶的暴走” ——为外来工子女募集牛奶的创意正是诞生于这样的思考中。2014年,在陈晶的提议下,常州广电与市美德基金会、市义工联合总会共同发起了“一袋牛奶的暴走”大型公益活动。
从策划暴走活动,到确定暴走日期、路线,这当中仅有不到两个月的筹备时间。在那些日日夜夜,陈晶和小伙伴们完善方案、筹集经费、宣传发动、组织报名、登记捐款、准备物资、印制T恤,完成了无数的杂事琐事,度过了数不清的不眠之夜。但到了活动当天,震撼的场面让陈晶忘却了一切的辛劳。“在这5000多人中,年纪最大的已是八十高龄的老人,最小的还是幼儿园的孩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支残障人士队伍。”
3年时间里,“一袋牛奶的暴走”已经成为了我市一项公益品牌,今年的参与人数已经达到了2.2万。
面对许多人对她“华丽转身”的称赞,陈晶淡淡地说了一句:“冷暖自知。”仅在2015年,她带领的活动部团队全年执行了300多场活动,几乎全部集中在周末和假期,这让他们全年无休,加班加点到深夜更是常事。“我们活动部的办公室常常是整栋大楼里最晚熄灯的。”#p#
周彩芳:巾帼不让须眉的模范所长
武进区遥观镇司法所所长
周彩芳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个温柔秀美的女子,但见过工作状态中的她的人,无一不被她的进取、果敢、、干练、拼搏的劲头儿折服。无论是所里的同事、还是镇上与她接触过的百姓,都说,她有一副“大男人”的精气神。
自从2004年加入镇司法所以来,周彩芳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600余起,防止矛盾激化案件30余起,敢于碰硬钉子,能正确处置突发性事件及突出性矛盾问题,以自身过硬的法律水平,圆满完成每件纠纷的调解,受到群众一致好评。在调解中,她特别重视方法创新,寻找突破口化解矛盾。
遥观镇调处中心曾接到一起死亡事故的报告,周彩芳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死者家属情绪非常激动,在处理事故工作组介入后,还集聚了几十人次到企业大吵大闹,焚烧纸钱,提出了大量无理要求,扰乱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在与死者家属接触的过程中,周彩芳了解到死者妻子陈某是耶稣教徒,对处理其丈夫死亡一事上近乎疯狂,使事故处理工作陷入僵局,在这一筹莫展之时,周彩芳想到了教会组织。为此,她特地邀请了本地耶稣教的传导师朱老师及袁老师前来做陈某的安抚工作。通过二人耐心细致的劝说开导以及周彩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法律法规解释,前后共经过7天的工作,死者家属终于冷静下来协商处理。
周彩芳深知,关心引导好每一名社区服刑人员是维护地区稳定的重要方面。她经常带领同事开展走访谈心活动,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体制,全面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情况和思想动向。她一直以关爱的形式消除刑释解教人员的戒备心理,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每逢节假日,周彩芳都会积极与民政部门联系,为生活困难的服刑人员给予帮助和关爱,让其感受到党和人民的温暖。她大力支持服刑人员的创业及就业,积极为其咨询优惠政策,帮助浪子回头,重新为遥观奋斗。
她还积极为遥观百姓和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法律服务,在一些重大节日,以及每年的法律援助月,她定期在农贸市场对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她的每一次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都是对当事人一次面对面的法制教育。她不仅认真接待上门咨询,还坚持走访了解,为有需求的百姓送法援上门,多次携手遥观镇法律服务所为群众解决难题,至今挽回的经济损失已不计其数。
与此同时,她高度重视“五类重点人员学法”和“法律六进”工作,坚持以法治信仰引导人,以法治实践提高人,以法治文化熏陶人,把服务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她的积极倡导下,遥观镇成功举办了“法润遥观护企行”系列讲堂,还筹建遥观镇法治文化广场,为遥观百姓学习法治提供新的平台。
王宁:守护喉舌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六二三台发射机房主任助理
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代化舆论工具。2003年,作为一名工科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王宁怀着对广播事业的憧憬,来到广播发射台工作至今,已经坚守了13年。
国家电台的工作在外人看来是崇高而神秘的,也是令人羡慕的,而王宁在这4000多个日夜里,饱尝艰辛。
广播传输工作的时间单位是以秒计算的,停播率的单位是百小时每秒,一年365天每天工作十几小时,王宁和他的同事们必须要把全年机器的故障率控制在区区十几分钟之内。每逢夜幕降临,其他人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而在电台,却是灯火通明、最为忙碌的时候——按时地巡机抄表,监控发射机,密切注意机器的每一个动向,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而在白天停机时间,王宁则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机器维护在最佳状态,制定严格的检修制度,不放过任何可能出现故障疑点,对曾出现的故障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利用最有效的方式进行解决,加班加点地干活是常态。
王宁记得,有一次上班,机器整流桥出现故障,导致发射机部分关断,只能降低功率维持播音,凌晨两点,节目全部播出完毕,王宁他们却还要继续挑灯夜战,为的就是能在早班之前顺利解决故障,保障新一天的节目播出。等他们走出机房大门时,黎明的曙光已经出现在天边。
13年的时间,王宁从一个毛头小伙,锻炼成了机房的一名技术骨干,多次参加机房的技术革新,负责一些项目的研发工作。工作之余,他还翻阅大量相关专业书籍,反复琢磨技术知识点,并对理论进行反复的实验验证,从实践操作中巩固知识。“业精于勤,荒于嬉,终于我收获了多年耕耘的硕果。”
王宁记下了这些年自己的每一项荣誉:
“2009年,我29岁,已经是我默默工作在传输发射一线的第6个年头,有幸第一次代表我台参加在云南举办的局技术能手竞赛,发挥出色,荣获二等奖。”
“2010年,我30岁,第二次代表我台参加在陕西举办的局抽考,荣获二等奖。”
“2014年,我34岁,第五次代表我台参加在北京举办的总局职工劳动技能练兵竞赛发射系统技能练兵竞赛总决赛,荣获三等奖,同年获得台先进工作者。”
“2015年,我35岁,第六次代表我台参加在陕西举办的总局职工劳动技能练兵竞赛发射专业总决赛,荣获二等奖,同年获得台先进工作者。”
王宁告诉记者,在机房工作的人几乎都是生物钟紊乱的人,晚上监视机器,白天维护机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工作生活艰辛而且枯燥。但王宁心中充满自豪:“因为我们的付出可以让党的声音传向世界各地。”#p#
王贯良:修筑城市通行脉络
市铁路建设处工程管理二科科长
盛夏酷暑,许多人都躲在室内享受空调带来的清凉。有一群人却头顶烈日,用汗水修筑着城市间的通行“脉络”,他们就是辛勤的市政建设者们。
王贯良便是其中的代表。
他埋头苦干,甘于奉献,在高温酷暑等恶劣天气环境下,他仍然坚守在工地一线,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王贯良记得,骄阳似火、烈日当头的日子里,横塘河西路工程进入沥青摊铺阶段,在头顶40℃高温烤、脚踩130℃沥青烘的“烤火”模式下,他指挥着现场施工人员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他的衣服早被汗水湿透,一缕缕高温青烟夹杂着刺鼻的沥青气完全将他笼罩,点点汗珠布满他黑里透红的面孔。这平坦的沥青路,正是市政工作者用汗水和辛劳铺就的。
在工作中,他处处做好表率作用,以自身的言行调动项目组成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项目管理中他首先把人员组织好,统一思想,要求每个人都要熟悉图纸,抓住技术上的主要环节,管理中抓好细节,每天坚持问自己:“今天我做了什么,下次是否能做得更好?”让每个人的主动性、条理性更强,项目按节点有序推进。在时间紧、任务重的项目中,他积极调动成员的工作热情和奋勇争先的精神,引导大家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和工作目标,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自己的工作中,他又带头埋头苦干,甘于奉献,吃苦耐劳,不计个人得失,发扬同心协力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较好地完成了年内各项目标。
在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的同时也遇到了方方面面的困难,特别是轨道交通1号线配套的管线迁改工程,路线长、涉及面广、管道埋深较深,为解决施工场地狭小和施工难度大的问题,王贯良经常与设计、监理、运营管理单位碰头协商,在保证社会交通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按时完成了管线迁改和部分交通疏解工程目标,为地铁1号线的顺利开工打下了良好基础。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业余时间,他还努力钻研各项相关业务,边做边学,熟悉掌握了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且依靠处领导的大力支持,在管理人员少的情况下,各司其职,紧密配合,不断改变工作方法和思路。
在他的带领下,工程管理二科顺利完成了项目目标任务,得到了上级的好评,个别项目组也被评为优秀项目组。
刘厚礼:在生活点滴中倡导环保
钟楼区北港教育环保站站长
刘厚礼是个典型的河北汉子,浑身上下透着股实在劲儿。8年前,他只身来常做生意,凭借豁达的性格结识了许多不同领域的朋友。两年前,一位客户偶然向他推荐了一家慈善组织,就这样他跟随团队参与了贫困地区爱心公益、扶贫帮困等志愿活动,给困难人群带去物质帮助和精神慰藉。
2015年,刘厚礼看到现在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特别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让人触目惊心,他将目光投向了社区环保公益,立志成为一名传播绿色理念、倡导生态文明的“守护者”。在他的努力和政府的扶助下,“北港环保教育站”去年5月正式落户于青枫社区,刘厚礼负责管理环保站的日常工作。
他陆续到苏州、无锡等地参观学习社区环保教育工作,还参加了“跟着垃圾去旅行”活动,目睹了垃圾从分类、粉碎到分解的过程。看到工作人员在处置过程中要将玻璃瓶、易拉罐、塑料袋等物品从大量的厨余垃圾中分拣出来,之后再分类处置,其中有许多东西还可以重复再使用,刘厚礼回来后和志愿者们商议并制定了详细工作方案。
他与白云小学、西林小学、常州工学院等教育机构结对,组织青少年进社区开展环保讲座和公益活动,带领同学们现场看江河污染状况,同时利用寒暑假开展“环保教育夏令营”“用我们的双手撑起蓝天白云”系列寓教于乐环保教育活动,让青少年从小接受环保教育,树立以爱护环境、节约资源为己任的理念。
为了让广大居民群众了解并加入到环保行列中来,刘厚礼还制作了生动的环保教育宣传片,为居民们普及环保知识,教授居民利用厨余垃圾制作酵素。他说,只要每个家庭能减少一些厨余垃圾多用酵素就能减少水污染。在环保教育站里有3台缝纫机,是给社区的阿姨们制作环保袋的,刘厚礼说,塑料袋现在是市民普遍使用的购物用品,但这些袋子不能回收再使用,会给环境带来大量污染,用旧衣物制作环保袋不仅能节约资源,更能保护环境。这项举措得到了广大居民的认可与支持,如今,小区的阿姨婆婆们拎着环保袋买菜、购物已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现在,刘厚礼在生意往来中已经习惯了骑自行车出行,他说,只有自己身体力行才能更有影响力和说服力,让大众接受环保理念。“力行环保是一项长久的工程,它没有收益,效果也不会立竿见影,但这却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为了让他们能够见到蓝天白云,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我愿意一直行走在这条环保道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