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明出行 >> 内容
2016第二季度“最美常州人·医护之星”
发布日期:2016-06-24   来源:文明网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2016年度第二季度“最美常州人”主要聚焦卫生计生条线的工作者,是从申报的42名候选人中间遴选出来的,他们长期扎根一线、服务人民、爱岗敬业,善于钻研、善于创新,代表着常州卫计战线的先进性、时代性,是全市卫生计生系统惠民办实事、建设健康常州实践中的优秀代表,在他们身上体现共产党员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彰显了爱岗敬业、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为民惠民的精神,是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先进典型,是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者。

  溧阳市戴埠镇中心卫生院妇产科主任 彭来娣

 

卅年从医在基层,母婴安全倾全心,为患服务创一流,是患者的贴心人。

  1983年,从专业医学院校毕业的彭来娣,怀揣着医为仁术、救死扶伤的热忱,选择了妇产科,选择了到乡镇卫生院的妇产科临床一线工作,至今已有33年。

  作为一名基层医生,彭来娣始终坚持“对待患者,不分地位高低,不分贫贱富贵”的原则,把病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平等地对待,做到认认真真检查,当遇到患者或家属不理解时,不厌其烦地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妇产科工作相对较特殊,特别是产科,医生必须密切观察产妇产程进展,以确保母婴生命安全。1996年,彭来娣担任副主任,开始每天肩负着科室的急危重病人的会诊抢救、夜急症病人的手术工作。2008年担任妇产科主任以来,她更是难以享受一个正常的节假日,甚至常常因会诊或做手术吃在食堂、睡在值班室。但不管多累,她都坚持每天下班前详细查看每一位病人,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

  妇产科是医院重点发展科室,平时病人多,工作量大,彭来娣接手时科内管理尚未理顺,病人又投诉不断。她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在科室带好头,起好表率作用。她制订了作风评议工作计划和一系列科室管理办法和奖惩措施,组织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与。每当有医生在工作中出现思想松懈现象,她就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个别谈心,从思想根源上解决问题。很快,全科医护人员在思想上有了很大转变,工作热情明显提高,服务群众的意识得到有效加强,科室也连续多年被评为医院先进科室。

  记得有一个清晨,正在家中休息的彭来娣突然接到科室紧急电话,说是有一位双胞胎产妇,孩子已经成功分娩,但产妇大出血。当她迅速赶过去时,人已经奄奄一息,连血压脉搏都测不到。万分危急之下,她果断叫来本院外科医生会诊紧急抢救,由于乡镇卫生院条件很有限,最关键是没有血库,急需转到条件相对较好的市级医院。但按病人当时的情况,又怕转院途中发生生命危险。两难之下,她一边尽力抢救,一边请示院领导,并与上级医院取得联系。当救护车赶到楼下,她跟同事们迅速将产妇抬上车。一进入市区就遇到堵车,她一改往日的矜持与含蓄,伸出头去就用最高嗓门为救护车开道。当下,她唯一的想法就是快点、快点再快点,全然顾不上因失态而引来的惊奇与诧异。经过及时抢救,产妇总算转危为安。

  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彭来娣诊治、抢救的危重病人不计其数。她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凭着良好的技术和对病人极端负责的精神,在2001、2008、2009年分别被市卫生局评为“十佳白衣战士”,2014年被评为常州市首届“医德标兵”和第二届江苏省“百名医德之星”。

  新北区三井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部主任 罗近峰

 

投身护理二十载,追求卓越扎实干,以人为本赢赞扬,是南丁格尔的新传人。

  从事护理工作23年,同千千万万的护理人一样,罗近峰把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奉献在照顾生命、抚慰痛苦、帮助康复的护理工作中。

  从一名普通护士到护士长、护理部主任,兼管过医务科、科教科、病案室、院感科,一步一个台阶,她积累了深厚的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工作经验,多个工作岗位的实践锻炼,也使她具备了爱岗敬业的精神、追求卓越的品质意识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现在,罗近峰成了全院护理工作的领头雁,她深知自己应该是联系院领导和全院护理人员的桥梁和纽带,既要为院领导当好参谋,也要为护士姐妹们当好主管,更要为全体护士做好向导。

  工作中,罗近峰总是以身作则,带领全院护士不断总结经验,以病人为中心、安全为重点、质量为追求,努力完成医院领导交给的各项护理任务。她不断帮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重视护理人才的培养,推行护理人员分层管理,为持续提高护理质量,坚持定期到各临床护理单元督查指导工作,定期进行质量分析,通过层层把关,保证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工作23年来,她从未停止过学习,除了涉猎护理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外,还注重提高自己的专业学历,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护理大专、本科的学历教育,并修完了护理研究生班的课程。她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在省级以上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她孜孜不倦的求学态度,也感染了整个护理团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职位意味着责任和义务。在全院创建二级医院的大形势下,罗近峰认真反复学习各相关规范,通过分析政策、资源、环境,从思维、制度、实践层面上做好前瞻性护理管理,并以江苏省护理事业发展规划为工作目标制定了适合本院实际的护理工作规划,制订、修订和完善本院各类护理管理制度、工作流程,通过反复推敲保证制度或流程的规范性、安全性、实用性;完成了《二级医院创建护理应知应会》和《临床护理操作规程》的编制工作。

  她始终认为护理工作应从点滴入微做起,以病人为中心,切实使护理工作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开展优质护理工作以来,全院护理工作更是形成了时时处处以病人为中心的良好氛围,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信赖和好评,护理工作不断稳步健康地发展,并成为新北区护理工作的排头兵。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她带领护理团队在新北区组织的各项护理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本人更是连续多年考核优秀,多次被评为“卫生工作先进个人”;曾获“常州市优秀护士”“常州市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 陈学敏

 

微创外科创特色,科技引领敢率先,坚守医德获称赞,是开拓进取的好医生。

  多年来,陈学敏凭借忘我的钻研热情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在微创外科这一领域屡创多项省市第一,成为患者生命的保护神、学科发展的推动者。

  2008年,怀揣年轻人的激情和壮志,陈学敏选择了微创外科这一业内公认“高精尖”领域,前往西南医院、浙江邵逸夫医院等业内顶级医院取经学习,反复揣摩并大胆改革创新,2014年在常州地区首次开展腹腔镜下胰腺中段切除+胰腺空肠吻合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一系列高难度腹腔镜手术,攻克了业内堪称普外科手术皇冠的技术,2015年又率先在省内开展首例单孔腹腔镜下肝脏左外叶切除术,在常州普通外科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年复一年的打磨,陈学敏手中这把刀,始终保持着同一准度的严谨和精确。9年,5000余例手术,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腹腔镜下胆肠内引流术,腹腔镜下脾切除术,腹腔镜下肝脏手术等均居国内领先水平。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得到省内外专家高度赞赏。

  但成绩再多,他却总要让自己不断归零,以督促自己步履不停。因深感技术创新关系患者福祉,又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投入临床科研,近年来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7篇,研究成果多次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言交流,多次获得卫生厅、常州市新技术引进奖。

  他古道热肠,信奉“仁爱为医之本”,患者术后还未完全恢复,却因经济困难要求出院,他就顶着40多度的烈日,一趟趟跑患者家中换药,每周两次,一换就是一个多月。他胆大心细,常说“生命面前绝不能有丝毫懈怠” ,为救治一位术后大出血患者,他把躺椅搬到患者床前,通宵守候,连续三天三夜吃住都在病房里,直到病患转危为安。他不善言辞,却总在患者需要时挺身而出,一名外院漏诊的急诊重症胆管炎患者,入院时已经昏迷,命悬一线,他临危受命,半夜一点从家中赶来,与家属充分沟通,及时施行腹腔镜探查术,使患者重获新生。所谓“医者父母心”,陈学敏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真心温暖了一个又一个患者生命里的寒冬。

  他把时间留给患者,把奉献留给工作,留给自己和家人的时间却少之又少。去年妻子不幸骨折,需要手术,而他每天奋战在手术台上,无暇给躺在隔壁手术病床上的妻子一句安慰,术后也未能陪在病床前一天。他对妻子满心歉疚,而同为医务人员的妻子却给了他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告诉他“病人需要,责无旁贷”。

  “勤学敏行、立己达人”,这位年轻的肝胆外科专家,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以自己的博学慎思展现着一名医者的风貌,更以自己的躬身笃行践行着一名医者的至高追求。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创伤中心副主任 郁忠杰

 

不畏艰苦援非洲,传技救人爱无疆,履行使命获金奖,是为国争光的白衣使者。

  2012年,郁忠杰响应国家卫计委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了中国(江苏)第25期援外医疗队。在南京进行为期半年的培训后,他正式成为一名援外医疗队队员,并于2013年6月以医疗队副队长的身份远赴非洲桑给巴尔奔巴岛进行为期2年的援外医疗工作。

  在非洲,郁忠杰与当地医院职工和民众和睦相处,尽力解除每一位患者的病痛,很好地树立了中国医生的良好形象,赢得了他们的赞誉和尊重。

  郁忠杰是医疗队的副队长,是奔巴岛全体队员的“大家长”。同时,他也是奔巴岛上唯一一名骨科医生,负责岛上近50万人口的居民骨科疾病的诊疗工作,并在当地医院成立了首个中国医疗队诊疗中心——骨科创伤中心。

  由于医院条件简陋,设备落后,药品奇缺,助手技术差,中心的工作步履维艰,郁忠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有限的设备,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通过他的努力,中心成功研发了多项新技术,不仅为当地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提供了系统的方法,也为一些少见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在郁忠杰和队员们的努力下,创伤中心运行至2015年4月,共完成手术341台、门诊5446人次、住院488人次。在当地人看来没得救的破伤风,中心也边摸索边治疗,6例病人中成功救治了4例。

  中心使当地骨创伤治疗水平跃上新台阶,成为援桑医疗工作的重要里程碑,也为奔巴岛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非洲的生活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这位救死扶伤的援非英雄自己也病了。有一天在洗菜时,郁忠杰突然出现剧烈的腰疼,他很快意识到腰椎间盘突出又复发了。在队友的帮助下,他被迫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因为条件有限,他们只能自己想办法,用米袋、皮带、麻绳等东西动手制作了骨盆牵引装置进行牵引治疗,此疗法还被运用到了当地的病人身上。

  郁忠杰不仅凭借着精湛的医术为当地居民治愈了身体上的疾痛,还和他的队友们一起为奔巴岛上的孩子们送上了精神食量。当地的教科书很贵,有些甚至很难买到。郁忠杰得知这一情况后和队友们商议,决定大家一起出钱为孩子们送点书。当他和队友们将几经波折购买到的教科书送到学校时,老师和孩子们身着统一的服装,载歌载舞,就像庆祝节日一样高兴。孩子们甚至呼喊出“中国医疗队最好,中国医生最亲”的声音。郁忠杰说:“当校长紧紧握住我的手时,我能够感受到他们真心的感谢,没想到我们为之小小的付出,换来如此的赞誉,更让我感受到:只有‘雪中送炭’才显弥足珍贵!”

  2015年6月,援非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顺利凯旋。两年的援外医疗工作让郁忠杰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并获得了桑给巴尔总统颁发的最高奖——金质奖章。

  常州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 陈章妹

 

融汇中西独一帜,钻研针刀称第一,待人可亲润百姓,是民族医学的传承人。

  仅仅半个小时,市中医院针灸科陈章妹经过之处,十多位病人身上已布满大小、粗细、角度不一的长针100余根,作为一名针灸30年的资深专家,她每天要与近100名患有各类疾病的病患打交道,平均扎针数量在1000根以上。

  扎针、行针、拔针、运力于手腕,人体三百多个大大小小的穴位在她的心中如同一幅精准的人体地图,每一针落穴都游刃有余又不失精准。一起、一捻、一落之间,病人便感到无比轻快,显于外、敛于内,这大概就是一名针灸医生的最高境界了吧。

  从收到人生的第一面锦旗开始,陈章妹就暗自认定,医术,是行医的根本,更是医德的最直接体现。于是从那时起,她一面跟着她的老师——国家级名老中医程子俊认真学习,一面自己查阅资料,将西医的人体解剖学和神经学交融到临床针灸上来,独创了“春燕衔泥”弹针式无痛进针法,在省内独树一帜;此外,她还潜心钻研针刀疗法,多年的辛劳付出使得她的针刀疗法在治疗各种腱鞘炎、颈椎病、网球肘等疾病效果异常显著,许多适应症一次治愈,被患者誉为常武地区的“针刀领头羊”。

  没有刻意宣传,也无需自我标榜,她的名声已悄然在患者中广为流传开来,似春雨润无声一样渗透到百姓的心里,她的患者开始络绎不绝。2013年,陈章妹被提拔为医院针灸科主任。

  在陈章妹的诊室,总是有许多病人。“对我来说,每一个病人都和第一个病人一样。” 陈章妹一脸认真地说。

  门诊量虽然与日俱增,但为了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她从不因为就诊患者的众多而压缩治疗时间,于是,拖班成了家常便饭。每天早上提前半个小时到医院,一直到中午12点,甚至是1点,忙完后才有空匆匆去扒上几口饭,碰上急症病人,她更是多次从家中赶到医院施针。

  记得有一次,一个临近结婚却突然面瘫的小伙子挂了中医院的急诊号,陈章妹连夜从家中赶来为他针灸,最终让他的脸庞复原如初,周末的婚礼才得以顺利进行。复诊的时候,他给陈章妹带来了一盒喜糖和一块蛋糕,并告诉陈主任,她的妙手回春是小两口结婚收到的最好礼物。陈主任说,那天的午饭,冷饭配着蛋糕,是她吃过的最香甜的一餐。

  “我的技术,是无数患者生命相托练就的。我希望把它传给更多的人,也希望它能回报更多的患者。”每当听到患者的感谢与赞扬时,她都会这么说。每年,她接诊的患者近20000人次,针灸10000多人次,针刀手术近1000次。

  在陈章妹的记事本首页,写着“医术源于大众,当奉献于百姓”这一行字,她说,这是她的老师程老生前的遗训,她将铭记并传承下去。#p#

  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王思鸿

 

危急时刻托生命,苦练真功求新知,教授经验育新人,是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30年了,王思鸿从医以来一直专注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对得起病人。同事尊敬他,病人爱戴他,一些病人坐车赶很远的路来找他看病,因为“王医生医术高、不骗人”;从事临床工作30年,他诊治过数以万计的病人,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没有出过一次医疗事故和差错,被患者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1987年大学毕业后,王思鸿被分配至盐城市响水县人民医院工作,先后到南京、苏州、上海、北京等地学习,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每年诊治数百名脑血管病患者,使数千名脑梗死、脑出血、脑炎患者重返社会,先后在省级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获市科技进步奖2项。2004年,他调至常州市三院工作,任神经内科主任,无论是休息还是节假日,他都坚守在医院,用诚实感动人,用诚信取信人,用踏实工作争取病人,通过十多年的努力,神经内科的门诊、病房病人明显增多,科室知名度逐年提高。

  他廉洁行医,拒收红包,始终坚守着医生的职业操守。2014年3月26日,科内收治了一名中年女病人,患者突发大面积脑梗死,生命垂危,家人悄悄把一千元钱放进了正忙于抢救病人的王思鸿口袋里,他发现后再三对家属说:“病人病情虽重,但我们会全力抢救,一定会尽心的!”当日就请护士长把钱交到住院处,用作病人的医疗费。

  他视病人为亲人,处处为病人着想,无论白天黑夜,随叫随到,他更是体恤患者的不易,尽量为患者节省每一分钱。2015年8月20日晚,救护车送来一位四川籍在常务工的男病人,王思鸿立即组织抢救,吸氧、心电监护、冰帽降温、促醒、兴奋呼吸……一系列措施有序进行,五天五夜的抢救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可是工友们已身无分文,家人又远在万里之外无法及时前来,此时的病人身体极度虚弱,稍有不慎将前功尽弃。王思鸿一面细心治疗,一面自费买来奶粉、鸡蛋等补品给病人增加营养,经过20多天的精心救治,病人康复出院。

  三十年如一日,王思鸿始终对工作一丝不苟,对病人极端负责,坚持管好每一位患者,查好每一次病房,做好每一次操作,写好每一份病历。他每诊治一个病人,都坚持做到反复研究病情,严密观察,细心诊治,从未发生一起医疗事故和差错。他的同行和患者都说:“王主任不仅是用医术在为病人救治,而是在用心来解除患者的痛苦。”

  而他自己始终坚信:“我是一名医生,我要对得起医生的良心。”

  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大外科护士长 尹晓红

 

手提马灯传精神,沉稳干练敢担当,护理病患减痛苦,是可爱可亲的好护士。

  对于护理这个职业,尹晓红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护理工作的确是非常平凡,每天都是繁重的重复劳动,但是护理工作又是非常重要的,关系的不仅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更关系到无数个家庭的幸福。在工作中,她一直谨记责任和使命,始终践行“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带领团队成员一起在平凡的工作中书写不一样的精彩。

  众所周知,神经外科收治的患者大多处于昏迷状态,需要慎独的精神才能胜任神经外科的护理工作,她常说,他是病人,我们就是他的亲人。

  前几年,有位60多岁的湖南老妈妈来常探亲,还没与亲人碰上面就出了车祸撞成了脑外伤,就医后,老人身体已无大碍,但始终回忆不起自己和亲人的信息,尹晓红和护理姐妹精心照料了大半年,并帮助她通过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找到了女儿。2012年6月,一位彝族病人吉苦布日因车祸头部受伤住院,没人付医药费,住院期间吃住和生活护理都无人料理,又是尹晓红带着护理姐妹们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护理,自己掏钱给她买来一日三餐和日常生活用品,出院时,尹晓红还带了几身自己的衣服送给她。神经外科经常会有昏迷的无名氏病人,没有亲人,没有食物,在尹晓红的建议下,科室设立了帮困基金,医生护士们纷纷捐款,为特别需要帮助的病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2011年2月,尹晓红带领科室护士开始“优质护理服务病区”创建工作。推行人性化排班,实行扁平化包干制,设置移动式护士站,将护理重心前移至病房门口,真正把护士还给病人,洗头、擦身等生活护理真正落实到位,创建了偏瘫病人康复锻炼专科特色护理,注重生理和心理的共同呵护,在原有专科特色护理的基础上还增加“瞳孔测量尺”、“床头角度尺”、“亲情呼唤催醒”等特色护理服务等等。她还根据科室工作实际,推出了护患沟通卡和每周一次护士长咨询日服务,得到了病人及家属的认可和肯定。

  神经外科危重病人多,抢救仪器多,工作任务繁重,她制定了长期的培训计划,对轮转的年轻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定期组织火灾、停电等各项应急预案演练;每日晨间提问,注重传帮带,有时手把手地指导她们,耐心细致地把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们。学无止境,医学的发展,新技术新理论日新月异,她总是要求自己先学会,再要求其他护士姐妹们加强学习。护理要跟上医学步伐,只有掌握最新专科技术的护理新进展,对各种疑难、危重病的护理得心应手,才能最大限度地为患者减轻痛苦。

  如今,她已调任大外科的科护士长,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她说:“打造优秀的护理团队,熔铸医院的优秀品牌,是我的责任。”

  常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 王慧艳

 

医技精湛惠人民,开拓创新引新技,凝练团队共奋进,是新生命的呵护人。

  在产科工作20多年来,王慧艳始终把“母婴安全,治病救人”作为天职,用爱心迎接一个个新生命的降临。从一名普通的妇产科医生成长为学科带头人、优秀的妇产科专家,她不断锤炼自己,为的就是能给患者、产妇、孩子多一分平安。

  曾有一个29周胎膜早破、先兆早产的孕妇,当地二级医院因为胎儿小、保胎成功希望小,转到妇幼保健院。按照当时的情况,这个孕周的早产儿出生后有一定死亡率,保胎要冒着宫内感染的风险,新生儿出生后也有可能出现脑瘫等并发症。但每当看到孕妇企求的眼光时,王慧艳还是冒险为孕妇精心制定了保胎治疗方案,每天仔细检查孕妇,从护理到医疗,每一步都仔细把关,后来孕妇成功在34周分娩,母婴都很健康。她说,这就是一名产科医生对生命的敬重。

  还有一次,溧阳人民医院有一产妇大出血,切除子宫后病情无好转,盆腔弥漫性出血,寻求妇幼保健院技术支援。接到任务后,王慧艳以最快速度赶到了溧阳。危急之下,她大胆决定用一种常州从未使用过的方法——盆腔填塞术为产妇止血。至今,这种止血方法在产科领域被积极推广和应用,效果很好。多年来,由她组织指挥抢救的危重病人不计其数,无论是白天黑夜,还是严寒酷暑,无论是本院,还是金坛、溧阳及周边卫生院,只要病人需要,她总是随叫随到。

  在医学科学研究的征程上,王慧艳任劳任怨,勇攀高峰。在她的倡导下,医院产科与营养科合作,成立了“妊娠期糖尿病中心”。她还参与完成了北大医院牵头的世界糖尿病基金妊娠期糖尿病规范化诊疗促进合作项目(WDF14-908),并获得了“中国妊娠期糖尿病规范化诊疗合作中心”的授牌,填补了常州空白。作为南京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慧艳还承担着苏医、南医本科4年级学生妇产科理论课程的授课任务。为此,她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认真备课,写好教案,搜集相关疾病的病例、各种临床表现的图片,尽可能地让学生学得轻松且印象深刻。此外,她还积极承办“产科临床新进展”等省、市级继教项目,对本院和对口医院产科医务人员进行临床技能培训,推广各项新技术。

  平时,查房、手术、审签病历,参加急重疑难病例抢救处理、院内外疑难特殊病人会诊,以及每月的医疗质量检查、围产儿死亡讨论、授课和实习、进修、住院医生带教等一系列工作任务,使她筋疲力尽,但她总是认真对待,一丝不苟,高效率地做好每一件事。

  2015年,她又与团队成员们积极申报市重点学科和省重点专科,并通过了省爱婴医院复评,为医院产科在常州市的专业地位和品牌影响力,付出辛勤努力和汗水。

  常州市卫生监督所食品安全科科长 孙樨陵

 

卫监执法守底线,创新模式提技能,带领团队创一流,是舌尖安全的坚守者。

  孙樨陵长期从事学校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他深感肩负的高校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责任重大,挑战性强,在人员配备不足的情况下,确保13万高校师生的餐饮食品安全,必须调整思路,主动创新,在监管模式上实现新的转变。

  2004年,56家高校食堂全面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2005年,为充分发挥大学生监督力量,创造性地实行了“食品卫生义务检查员制度”;2006年,为强化学校食品卫生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推行“在常高校学校卫生联席会议制度”;2007年,为提高食品卫生管理层次,在常州工学院试点开发运行“远程视频实施监控系统”;2008年,与行业协会联合实行了“大宗食品原料集中采购制度”;2009年,与高校联合研发了“食品原料电子化采购索证仓储管理系统”;2010年,开展“六T”、“7S”等先进餐饮管理模式在高校的推广活动;2011年、2012年指导江苏理工学院、常州大学等创建成功省、市级餐饮食品安全百千万示范单位。这一个个新举措组成了我市高校食品卫生监管责任在学校、任务在餐饮服务中心、管理在后勤管理部门、监督在卫生职能部门的“四位一体”的高校食品卫生管理新模式,正逐步在全国推广。他和同事们的辛勤付出取得了直管的10所高校10多年来每日12万师生用餐未发生1起食物中毒事件的食物中毒防控好成绩。

  除了确保学校餐饮食品安全,孙樨陵敏锐发掘学校卫生工作盲点及薄弱环节,认为学校卫生监督工作职责,不仅是食品安全一项,更涵盖传染病防控、生活饮用水、教学和生活环境、校园内公共场所、内设医疗机构、预防性卫生监督等工作。他带领科室从2011年起在我市全面推进学校卫生监管“一校一档”动态监管档案的建立,掌握了全市669所学校的卫生基本情况,做到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他针对学校卫生负责人、食堂从业人员等组织专门培训,编印发放了《常州市学校卫生工作指导手册》等,实施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

  在长期的工作中,他的业务能力得到了同行的一致认可,先后被省卫生厅、市食安委等多部门遴选进入专家库,并发挥了良好作用。

  2015年,随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调整,孙樨陵所在科室的工作职能和重心转向食品安全标准管理,长期的积累使他能胜任新的工作,带领团队迅速进入角色,出色地完成了省卫生厅交办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项目等一系列任务。

  常州市中心血站成分制备科主任 何亚琴

 

匠心品质铸团队,国际高标保安全,志愿服务传美德,是用科技守护健康的实践者。

  几十年如一日,何亚琴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任劳任怨,忠于职守,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时时以集体利益为重,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能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把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作为工作准则,她不断提高学识水平,提高处理工作疑难问题的能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节假日,她常常放弃休息,到街头参加义务志愿服务活动,累计时间达500多小时;近年来,她参加无偿献血11次,累计达2900毫升;每年她还多次到儿童福利院慰问智障儿童。

  通过不断努力,何亚琴现已成为省内采供血行业的资深专家,任江苏省输血质量管理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采供血机构核酸实验室质量管理委员会委员,常州市艾滋病检测专家组成员。她多次被评为常州市“学习型职工”,常州市“优秀共产党员”。在学术上,她积极参加各类学术研讨活动,在各类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全自动加样凝集扫描分析系统测定RH血型在血站系统的应用》获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二等奖,《核酸筛查在保证血液质量方面的应用研究》获常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采供血机构血液检测应用核酸筛查技术》获常州市卫生局新技术引进二等奖;《不同时间制备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质量分析》获得江苏省输血协会二等奖,《核酸检测情况分析及献血者随访和追踪检测》、《成分制备过程控制》获江苏省输血协会立项。

  她任检测中心主任期间,常州血站率先被卫生部列为全国15家核酸检测试点单位之一,在省内率先建立了ISO15189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科室全面实施ISO9001、ISO14001、OMS18001体系,成为国内先进的实验室。任成分制备科主任期间,常州血站的成分制备率达99%以上,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引进血细胞自动分离仪,为稀有血型危重病人争取了挽救时间;在省内率先引进病毒灭活血浆制备技术,提高病人血浆使用安全性;引进红细胞辐照技术,保障了儿童及危重病人的输血安全性;血液成分品种位居省内前列,提高输血有效性;全面开展白细胞过虑技术,大大降低病人的输血反应;全面改进MAP洗涤红细胞制备技术,方便临床使用。近年来随着成分制备要求的提高,制备量的增加,她积极调研探索,与全科人员共同讨论,不断改进制备工艺流程,工作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她所在科室获得常州市“红旗班组”、“学习型班组”、“工人先锋号”、“五一巾帼标兵岗”等荣誉。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热线:0519-85680855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