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明出行 >> 内容
文字+影像 记录“一加”爱心社17年的成长历程
发布日期:2016-06-27   来源:文明网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在北环新村77幢甲单元102室这间小屋子里,“一加爱心社”创始人、全国最美志愿者王德林,正让助手一凡帮忙从书柜里取出自己保存的各种材料,并与天宁区档案局相关工作人员一起,筛选、回忆爱心社成立与发展的点点滴滴。

 

王德林、一凡和天宁区档案局工作人员整理“一加爱心社”的材料

  最近一段时间,天宁区档案局已经往返王德林的小屋子和“一加”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活动中心多次,并决定为其建立档案,这也是常州市首个建档的民间公益组织。“一加”多年来形成的活动材料、照片、视频,都将被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地收集、整理和保存,成为常州志愿者队伍历史发展的见证。

  珍贵:第一张照片,记录着“一加”成立时的样子

  “没想到,这张照片还能找到。”一凡也是“一加”爱心社的元老之一,她在王德林搜集的6个T的照片资料里,找到了“一加”最初成立的第一张照片,那是1999年的5月,王德林瘫痪卧床的第28年,好朋友把他背上了文笔塔。

 

1999年5月,好朋友把王德林背上了文笔塔。

  7岁那年,因为一场车祸,年幼的王德林高位截瘫,被切除了左肾和半个肝脏。常年以来,他只能趴在一张不足3平方米的小床上,听广播、读书、看报,也因此,他认识了一群朋友,其中有不少像他一样,由于各种原因,患有残疾,但这些都没有让他们放弃对生活的追求。

  “就是那次登文笔塔,我们大家发现,原来克服身体上的缺陷,走出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只要有强大的精神意志,我不仅能登高望远,也能帮助别人。”王德林说,这次登文笔塔给他的心灵触动很大,也萌发了成立一加爱心社的初想。

  1999年9月的一天,招募“一加爱心社”的海报一贴出就有上百人加盟,其中有大学生、打工者和像他一样的残疾人。打那天起,“一加爱心社”就此开始了他们的爱心生涯,跑民政,找资料,进社区。

  自豪:《常州晚报》第一次大规模报道“一加”爱心社

  最初的一加爱心社,只是在默默为孤老和残疾人服务,并没有受到媒体很大的关注。但在其保留下来的早期媒体报道纪录中,一张已经泛黄的旧报纸,引起了记者的关注。

  “这是我们第一次被媒体大规模报道”一凡拿着报纸,递给王德林,他看了连连点头。

 

2000年11月6日的第九版,《常州晚报》第一次大规模报道“一加”爱心社。

  这张泛黄的《常州晚报》,是2000年11月6日的第九版,标题上写着《让爱走近 把心靠近》,本报已经退休的摄影记者范总路,为当时的“一加”爱心社选登了7张服务照片,并在文字报道中写道:这是一个在双休日出没在市区的敬老院、社区康复中心、孤寡老人、残疾人家中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有学生、工人、打工妹、退伍军人…… 这群人不讲报酬、不图名声,也从不向别人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甚至于故意躲避记者的镜头,他们为老人洗澡擦背,拖地揩窗,与孤老们聊天谈心,还帮助弱智儿童识字辨物、学做家务。他们热衷于自己所做的这些平方的事,这个群体是天宁区一加爱心志愿者服务队。

  王德林看后很有感触,他指着其中一张照片告诉记者,就是通过这次报道,他床前的热线电话更热闹了,还有不少人主动要求加入“一加”来义务服务。#p#

  变化:从铅笔签到到机器打卡,“一加”也在与时俱进

  王德林的书柜上,整齐摆放着30多个“一加爱心社”成立过程中留下的各种文件资料。前来帮忙整理的最早一批加入“一加”的志愿者陈云,竟然找到了自己手填的登记表。

  “当时我还在常州工学院读大一,是和同学们一起来报名的。”陈云告诉记者,那时,一加爱心社到学校张贴招募海报,她看了后就和同学一起来报名。

  2005年,王德林收到了一位队员免费送给他的二手电脑,才开始电子化管理,而此前,无论是招募海报,还是申请表,或者活动纪录,很多都是手写的。

  “你看,我们用钢笔打线、格,然后再签到,活动纪录也都是手写的。”一凡告诉记者,因为受条件限制,当时活动签到,还经常用铅笔。但如今,有些大型活动,“一加”甚至用上了签到机。

  不过,“一加”爱心社的不少老成员,他们还是很留恋用手写签到、用纸张记录活动的日子。

  温情:一位“黄埔”老军人,受助后送了张特殊照片

  在“一加”照顾的众多孤老中,有一位特殊的孤老,他的名字叫卞维广,是一位来自黄埔军校的老人。天宁区档案局工作人员发现了老人写给“一加”的一封信,以及附上老人唯一保留的一张早年与妻子、儿子的合影。卞维广老人早年丧妻,儿子也中年去世,他老年时已经孑然一身。

  老队员侯涛在写 “一加感言”中曾提到, “卞爷爷是黄埔军校六期学生。改革开放后,境遇有所好转,但两个儿子都因肝癌先后去世。他最令人佩服的是,老人生前就立好遗嘱,说去世后要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常州市卫生学校做教学研究用。”

  “‘一加’成立的时候,当时还没有低保政策,不少孤老经济拮据,他们很多都是一加为其养老送终的。”王德林说,他们照顾的第一位孤老名叫佘淑茹,唯一的姐姐在上海,来常州照顾妹妹不方便,志愿者经常上门给打扫房间,甚至给奶奶剪指甲、梳头,补衣服和做饭吃,直到她2001年去世。

  吁请:在常大学生志愿者,来帮忙整理资料

  天宁区档案局局长金淑红表示,“一加”爱心社经过17年的风雨,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影响也越来越大,在其过程中,留存了许多鲜活的文字和影像资料,档案局有责任、有义务和社团一起将这些材料收集好、管理好、利用好,把这笔精神财富留给后人,这也是建档的意义所在。”

  不过,目前在为“一加”建档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由于17年来形成的各种资料很多,需要进行鉴定和规范整理。因此特别希望一些回常过暑假的大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时间,来义务帮助“一加”整理材料,有意愿的学生可以请与王德林联系,电话:85331870。

  “收集、整理、保管好‘一加’这份宝贵财富,比什么都让我高兴”王德林说。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热线:0519-85680855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