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松拜边防连,绿色军营里一茬茬战士都尊她敬她亲她为“朱妈妈”。20年来,朱立凤已先后14次赴疆慰问守卫边关的官兵,给他们寄了千封书信,拍了无数张照片。下周二,67岁的“兵妈妈”将再次启程,第15次自驾前往新疆,看望她的“兵儿子们”。
兵妈妈与兵儿子合影 图片来源:朱立凤
20年拥军情,14次赴疆慰问官兵
1966年,16岁的朱立凤响应党的号召,踏上去新疆的火车,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奉献给了国家支边工程。直到1979年,她才回到常州。1988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她搞起了百花影集厂,几年之后,她又自创凤凰楼大酒家,获评常州市餐饮行业首批甲级饭店。
1996年9月,朱立凤随中国摄影家采风团偶然来到伊犁特克斯河畔格登山下松拜边防连。虽然这里已经全然不像传说中“电话基本靠吼,巡逻基本靠走,放哨基本靠狗,夜生活基本没有”,但文化生活比较单调,特别是每年10月至来年4月,大雪封山,与外界联系困难,兵对兵,兵看兵,此外见不到一个人影,战士们的生活刻板枯燥。摄影家的到来激活了连队的空气,战士特意骑马去几公里外买来罐头食品招待贵宾。为边防军人的奉献精神所感动,朱立凤替每个战士都留了影。
缘结松拜,朱立凤心潮澎湃,回常后,她精心冲洗了数千张照片寄回连队。“哪怕只有他的后脑勺,我也要给他照片,那是他们青春的身影。”朱立凤给每个战士都寄去了一大堆属于他们自己的照片。
2000年朱立凤第三次慰问边防连为战士补衣服 图片来源:朱立凤
2007年8月1日朱立凤走进中国新北第一哨白哈巴边防连 图片来源:朱立凤
从那以后,朱立凤先后14次远赴新疆边防连看望官兵,并与他们一起共度了3个春节。她还为兵儿子们设立的“朱立凤成才奖励基金”激励着每一位戍边官兵。只要考上军校、立功,她都要亲手送上或是寄去奖励基金,松拜连的官兵即便是在转业或者复员之后,凡是立功受表彰的,她也照样送去奖励基金。
千封书信,每一封都是满满的母爱
除了14次亲赴新疆,朱立凤这20年里共给新疆军区边防连官兵写了千封充满浓浓母爱的书信。这些书信有的是为鼓励官兵安心戍边锐意进取而写,有的是为协助部队做好战士思想工作而写。
战士霍俊红进入军校后,由于不太适应军校的生活,一度产生退学念头。当时因脚伤正卧床休养的朱立凤得知后,立即让女儿扶她到写字台前,连夜写了一封长达9页的书信,苦口婆心地劝导霍俊红,终于使他打消了退学念头,圆满完成学业,成长为一名出色的边防战士。
战士张悦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与人交往,入伍后感到很孤独,情绪一度消沉,是朱妈妈一封封来信引导他、鼓励他成为一个乐观向上的人。
2001年入伍的张萃伟曾经一度想退伍,是朱妈妈了解情况后与他交谈,帮助他稳定了情绪。此后,张萃伟不但荣获了全军优秀士官,还荣立了两个三等功。第一次提干未果,张萃伟又背上了思想包袱,还是朱妈妈,多次写信开导鼓励他,帮助他再次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第二年,张萃伟就因表现突出被提干。进入军校后,张萃伟一遇到挫折就会向朱妈妈倾诉,朱妈妈每次都会深入浅出地帮他答疑解惑。如今,张萃伟已经是兰州军区标兵连长,朱妈妈写给张萃伟的十多封书信已成为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朱妈妈来了,我们就不想家了!”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传统节日,可兵儿子们却无法与家人团聚,朱立凤就想代表他们的妈妈前去探望,和他们一起欢度节日。
2009年春节前夕,朱立凤风尘仆仆赶到了新疆,坐了18小时的班车赶到伊犁松拜边防连,鞭炮锣鼓及战士的纯朴热情瞬间包围了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第2天,朱妈妈就和部队官兵一起忙着打扫卫生,张灯结彩,迎接新年。年三十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观看新年联欢晚会,朱妈妈给全连战士及民兵送上了压岁红包,想家念家的战士们为这份浓浓的亲情感动流泪,一个个向朱妈妈敬礼感谢,“朱妈妈来了,我们就不想家了!”士官余金林激动得泣不成声。晚会结束,朱妈妈和战士们一起放焰火,包饺子,一直忙到初一早晨3点。
2011年11月11日 战士为朱立凤在边关安了一个家 朱立凤热泪盈眶 图片来源:朱立凤
大年初一上午,朱妈妈的雪地影展开幕,重达10公斤的照片展示了朱妈妈的军旅情怀,展览结束,照片全都分送给了兵儿子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