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午后,大街上有糖炒栗子的香气。伍蓉老师的黑色长发简单一束,绕到胸前,随意搭在白色连衣裙上。一幅圆圆的黑框眼镜后面,是一双灵动的眼睛。
她送我一本几年前与曹文轩合作的书《海牛》,曹文轩着,她负责插图部分。她用马克笔在扉页自己的姓名旁画上了粗粗的箭头,并附上标注“看这里!呵呵!”嗯,我看一眼就看到了。
常州晚报记者 朱臻 摄
常州晚报 朱臻 摄
曹文轩点名要跟她合作
伍蓉与曹文轩合作的《海牛》出版于2012年。他们见过一次面,大部分的沟通都在网络上完成。
其实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有过一次小范围的合作,刊登在《儿童文学》上的一则故事。等到曹文轩要出《海牛》时,他带上了这本杂志到出版社:“就要这种感觉。”对方一看是和伍蓉合作的,马上说:“这个绘者我们也认识啊!”
伍蓉说:“曹老师,你的文字和我看到的大部分儿童文学作品不太一样。文学性很强,还总有淡淡的忧伤在里面。”曹文轩的回答是,现在的孩子在蜜罐里长大,已经不太知道伤感是什么了。但不要低估孩子们的文学修养,好的文字传递的意境,他们一定感受得到。
对伍蓉的绘画创作,曹文轩没有提出多少要求:“我不会干涉你的创作,尽量按照你的想法来。”于是,读者能在这本他们的合作中看到更多绘画技法的糅合与创新,水墨、素描、版画、水彩、拼贴、压印……
玩着玩着,玩成了儿童绘本作者
曹文轩曾在一次采访中谈及,好的绘本是离哲学最近的。这个创作原则,伍蓉是一边画,一边思考,慢慢磨砺得来的。
常州晚报记者 朱臻 摄
最初,伍蓉画自己和宝宝的故事,那些初为人母的快乐、烦恼、手足无措,都被一笔笔记录在了速写本里。开始只是“好玩”,进而在先生的鼓励下向儿童期刊投稿,就这么慢慢进入了图画书的奇妙世界。
她还记得2004年暑假,在北京参加一个中国原创图画书的首届年会,“当时,我们的图画书市场才刚刚起步,梅子涵、彭懿等都作为授课老师被邀请去,他们的讲课改变了我对图画书的理解,原来我以为童书只是要画得可爱点,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原来它也不是简单的文字与图画的结合,它们是相依的整体,合力组成的是一部电影,有伏笔,有陈述,有高潮,有时还有出人意料的结局。”
向孩子学习,从中获得创作灵感
伍蓉说自己是话痨。与有趣的人聊天给予她灵感。而她脑袋就是个杂货铺。那么与有意思的人聊天,你可以看作她在“进货”。除此以外,她的“进货”渠道还有:感悟自己的生活,多与孩子们在一起。
常州晚报记者 朱臻 摄
曾有段时间,伍蓉也尝试过时尚插画,但并不成功。编辑拒绝她的理由是,“作品缺乏时尚感”。伍蓉认真想了想:“的确如此,所谓相由心生,自己本就一个‘二货’形象,本就不是时尚中人,自然画不出时尚感。”她记得市少年宫的薛金炜曾经说过:只有观察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内心,这样的作品才能感动自己,感动别人。
伍蓉是小学美术老师,与孩子们的相处让她时刻保留那份天真,“绘本大师们很多一辈子都在学习孩子的作品,从中得到灵感。”那天,伍老师给孩子们上课,教大家怎样就地取材,以秋天的落叶为灵感,制作绘本。除了树叶,她鼓励孩子们尝试多样的取材和表现手法。孩子们将杂志中的插图撕下来,与树叶有机拼贴在一起,再加与素描、水彩、拓印等结合,表达每个人心中不同的秋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