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文明,体现在人、环境、秩序、制度以及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既是5分钟即可到达的公园绿地,也是自觉扔进垃圾箱的废弃物,既是从不被私车挤占的BRT车道,也是耐心等待在斑马线两端的人群,既是白纸黑字的市民文明行为公约,也是每个人不经意间的一言一行,既是城市最美的风景线,也是百姓心中最深的幸福感。
常州市自2011年成功摘取全国文明城市奖牌以来,继续持之以恒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各项工作,让文明成为每一位市民的日常习惯,让道德成为这座城市的集体修为,不断累积文明新高度。
5日,常州在淹城春秋乐园举行“面具助跑星星圆梦”公益活动,3000余名志愿者头戴面具,跑步8.5公里,呼吁更多人关注孤独症患儿。他们还筹集善款,并倡导更多市民捐助孤独症患儿康复。
由“打开心门”到“深入人心”
道德讲堂是常州市首创。从2009年第一堂道德讲堂在钟楼区开讲至今,7年时间里,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常州市从率先突破探索,到形成长效机制,形成了道德讲堂的“常州样板”。
在市道德讲堂总堂的示范带动下,6个辖市区、12个重点行业、61个乡镇(街道)均建立分总堂,形成250个示范点,涌现出15000多个形态各异的基层讲堂。在讲堂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基础上,常州又探索推出了“道德讲堂+”模式,创新了“道德讲堂·百姓视角”等形式,开设宗祠道德讲堂,将结婚、祝寿、成人、退休等人生重要节点的仪式引入道德讲堂,结合传统节日、有关纪念日、专门人群节日,以道德讲堂的形式举办纪念庆祝活动。
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有效办法,道德讲堂让全市千千万万个邻居、同事走上前台,让每一位观众都坐得住、听得进、学得会、用得上,让道德种子深植每一个人心中。
由“标杆现象”到“群体效应”
目前,常州已有5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或提名奖”、18人获评“江苏省道德模范或提名奖”,68人获评“中国好人”、114人获评“江苏好人”,1人获评“全国最美基层干部”、1人获评“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1人获评“全国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先进个人”、1个家庭获评“全国孝老爱亲最美家庭”,14人获评“江苏最美人物”。
模范好人的涌现,已形成群体效应。
以道德讲堂为基础,常州市设立了15000多个善行义举榜,实现行业、辖市区身边好人一评到底,规范化、层级化开展各类道德典型评选宣传。
不仅如此,常州市还每年举办美德之夜公益晚会,“一袋牛奶的暴走”、“小黄鸭的奇幻漂流”等大型公益活动,将原本“高大上”的道德实践变成公益嘉年华,使道德实践成为公众的内心需求。
为了培育道德青苗,常州还以评选“校园礼仪之星”、开展“八礼四仪”教育、建设街镇未成年人成长服务中心等为载体,在未成年人中广泛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由“软性任务”到“硬性支撑”
常州还通过创设、完善、执行各类机制,实现了对道德文明的倡导,汇聚全市各种资源、力量,确保文明创建常态长效。
近年来,常州先后印发了《关于建立文明城市建设长效管理机制的意见》《常州市“道德讲堂”建设实施意见》《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实施意见》等,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道德建设的制度化文件和一系列市区联动、部门联动、内容整合的工作机制。同时,连续6年把道德建设内容和成效纳入综合考核,加以责任分解、督察推进,不断形成有力杠杆,引领道德建设迈向新高度。
为了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常州在全国首创了“你扶我帮·爱心无忧”公益保障计划,并推进建设五大类模范好人主题公园、主题馆,出台了《常州市关爱礼遇道德典型实施办法》,明确5类道德典型将获得物质奖励及多项关爱礼遇,让模范好人享受社会尊崇和实际优惠。
而早在2013年,常州为了免去好人做好事的后顾之忧,在全国率先创新,向实名注册志愿者提供“大爱龙城”综合保险。
另外,公民道德建设已被列为我市“十三五”规划的重点章节,将持之以恒推进,久久为功,进一步努力构筑道德风尚建设高地,不断迈向文明新高度。 (常州日报记者 唐文竹 闻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