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送文化下乡”活动在龙城大地热闹展开,请村民看戏、乡镇春节晚会、书法家为村民写春联……既丰富了乡间文化生活,又保障了基层民众基本文化消费需求,受到农村群众的广泛好评。
但是,随着常州地区城乡差距的进一步缩小、各种媒体的普及、乡村受众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村民已不再仅仅满足来一台戏、过一阵风的模式。“送文化下乡”活动面临着调整和创新,摆在组织者面前的是怎样做才能让基层群众更满意的问题。去年开始,金坛区音乐家协会做了有益的尝试,把“送文化下乡”提升到“送技艺下乡”,改变了一个词,增加了不少难度,但意义也因此提升了一个台阶。
来源:常州日报 吕文彬摄
金坛区指前镇有个建村七百多年历史的大村——东浦村,村里有传承了三百多年的江南丝竹音乐样本“东浦丝弦锣鼓”。但因各种原因,自上世纪50年代在金坛县一场招待晚会上最后一次纯农民演出后就消失了。据少数还在世的见证老者回忆,该表演民乐乐器种类齐全,样式独特,曲调优美,江南丝竹韵味十足,参与人数可从几十人至上百人,每每出演必盛况空前,可惜现今全谱已失,也无人能演,近于消亡。
金坛区音乐家协会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深入东浦村调研,在多位热心村民的积极配合下进行了挖掘,幸运地找到一本保存了三百多年的木板刻印工尺谱,经过专业人员翻译整理,得以让全谱重现。但要想恢复纯农民演奏道路漫漫,让拿锄头镰刀的农民吹拉弹敲达到演出水平更是难上加难。
协会的音乐人不畏艰难,达成共识,认为“送技艺下乡”是更好地践行党的“送文化下乡”政策,由秘书长虞晓平组织,主席张伟国、副主席翟利华亲自带队参与,组织音乐协会专业老师下乡,义务一对一对东浦村村民进行授徒教学,来去定期且自费,绝不增加农民任何负担。
风风雨雨几年过去,梅花香自磨砺出,“东浦丝弦锣鼓” 现已成为当地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每年大小活动参加几十场。掌握技艺的农民也从最开始的个位数,发展到如今的40余人。2015年10月,在众多专业音乐工作者参加的“金坛区首届器乐大赛”中,由纯农民组成参演的“东浦丝弦锣鼓”脱颖而出,获得二等奖,是以团体形式参赛的单位里评分最高的。今年4月,“东浦丝弦锣鼓” 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自我参与度高的“送技艺下乡”让东浦村农民热情高涨,村中也一改过去闲时家长里短、麻将声声的老习惯,空闲夜晚随处丝竹飘扬,古老江南水乡也变得更加幽美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