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好人“不留名”3500万元捐建敬老院的善举持续引发关注,不仅获得无数群众点赞,更引来诸多媒体聚焦。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武进,“不留名”捐款并非个例,还有许许多多个“不留名”献爱心的暖心故事。“不留名”们用点点爱心,共同书写了武进的大爱故事。
“不留名”捐款已经持续31个月
从2015年1月起,区红十字会捐赠专户上每月都会多出一笔“不留名”捐款,101元、102元、103元……每月增加1元,一直到上个月的131元,这位爱心人士已持续31个月向区红十字会捐款。
“通过网银转账汇入,没有署名,我们就给他备注为爱心人士‘不留名’。”区红十字会赈济救护科科长刘辉告诉记者。起初,大家并没有特别关注到这笔善款,只是按惯例做好记录,“过一段时间发现,每个月都在持续捐赠,金额还很有规律,通过打印银行对账单比对账号,才知道是同一个人。”
按照区红十字会工作规范,收到的每一笔捐款都要详细登记捐款人姓名、通信地址、捐款意向等信息,并对部分信息进行公示。因此,细心的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这位爱心人士的信息,向他表示感谢的同时,邀请他参加道德讲堂活动,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但对方一再婉拒。
“他还再三强调不要透露相关信息,称自己的捐款微不足道。”这是众多的捐款人中,刘辉印象比较深刻的。事实上,区红十字会每月都会收到多笔“不留名”捐款。捐款额不论大小,每一笔背后,都有着浓浓的爱心。
不留名显现“森林效应”
对于“不留名”捐款,爱益阳光助学协会会长一豆也常常被感动。“我们每年都要举办各类户外义卖义捐活动、网络平台募集善款,经常碰到捐款人不留名、捐完钱就‘溜’的情况。”虽然捐款金额不大,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但每一份爱心都让他们珍视。
近几年来,武进同心助残驿站结对帮扶了多个残疾困难家庭,理事长陈凯告诉记者,帮扶善款大多筹集自驿站会员,“有的会员长期捐款捐物,却从来不露面,也不让我们告诉受助家庭。这份不求回报的爱心,也让受助家庭十分感动。”
从2006年起,本报和区慈善总会每年都会在暑假推出贫困大学生“圆梦行动”。而在每年的行动中,都会有“不留名”们的加盟。他们有的直接把爱心款汇给受助学生,有的请记者代为转交。曾负责采访“圆梦行动”的记者王燕记得,她曾经历了为期4年的“爱心中转”。“只知道是一位先生,提出结对3名贫困生。结对的要求是,不要透露自己的姓名,理由只有一个:不希望大学生有心理负担!”4年来,每到暑假开学前,这位“不留名”先生的捐款就会打到记者的银行卡上,再由记者转交给3名学生。
如今,受助的3名男孩已经完成学业、步入职场,“今后要像这位好心的叔叔一样,把爱心传承下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其中一位在给记者的短信中这样说。
大爱,凝聚这座城市的精气神
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今天的武进,做好事不留名的大爱正在成为风尚。众多的好人,也让武进这座江南小城变得更有温度。
从2002年起,我区就探索建立道德典型挖掘选树长效机制,每两年开展一次文明市民和道德模范评选,2011年起推进“身边好人”推选活动。截至目前,我区已有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江苏道德模范1人,常州道德模范17人;中国好人25个,常州好人110多个,在各级好人榜上形成了鲜明的“武进板块”。
“正是武进这片爱心的土壤,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不留名’。”区慈善总会秘书长陈鹰表示,区慈善总会成立11年来,每年积极开展“助医、助学、助老、助孤、助困”行动,慈善资金总量已超过10亿元,直接救助困难群众12万人次。而如此大力度的救助,来源于许许多多爱心人士的慷慨解囊。
“以‘好人群像’刻画城市品质,以‘好人文化’引领文明风尚,以‘好人精神’凝聚发展合力,‘不留名’的善举进一步激发了‘武进好人’的品牌效应。”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戚清萍表示。
一座城市的文明内涵,就是由一个个不留名善举共同写就的。这种善举正在融入城市血脉,凝聚起武进这座城市的精气神。(武进日报 马叶星 镇晓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