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勤恳恳工作了一辈子,生命的最后依然选择再贡献一次。11月7日晚,天宁区青龙街道常青村88岁的退休老人周俊玉安详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的家人根据老人生前遗愿,将遗体捐献给常州市红十字协会,用于医学研究。据悉,4年前,老人就和老伴背着子女们商议好,去世后都将遗体捐出来,后事简单操办、不连累任何人,为国家和社会的医学事业作贡献。
燃尽红烛照耀他人
“我父亲是一个思想特别开放的人,他经常教导我们说,做人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老人的大儿子周伟告诉记者,老人生前是一名教师,勤勤恳恳教书几十年,思想观念一直走在我们前面,许多事情也是带头做在我们前面。
周伟说,一直以来,父亲的身体始终都很硬朗,他不仅仅是村里有名的运动达人,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气功爱好者。平日里,就爱热衷组织村里人参加体育活动,融洽邻里关系,被大家亲切地喊为“周老师”。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二儿子周卫星说,这首诗是父亲最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经常教育子女们的做人道理。在他眼里,父亲不仅是一位乐于助人的好父亲,而且是一位不争不抢的好老师。与邻里之间关系融洽、与师生之间互敬互爱,是他这辈子最尊崇的道理。
父亲与母亲举案齐眉的相处之道,平日里对母亲无微不至地照料,为我们兄妹几个树立了很好的学习榜样。周卫星说,在父亲生前,他每天早上都会把牙膏挤好,洗脸水打好,放到洗脸池旁边,搀扶母亲过来洗漱。几十年如一日,这个习惯从未改变,这是我们晚辈们从父亲身上学到的高贵品质,我们也愿意将这种品质一直保留下去,教育后人。
收拾屋子,才知父亲早已写好遗书
周伟说,在父亲病重住院期间,自己一直不敢去收拾整理父亲的东西。因为他始终坚信坚强的父亲一定会挺过难关,平安度过危险期,健健康康地回到家人的身边。可是,随着父亲病情的日益加重,作为长子的周伟不得不在母亲的劝说下走进父亲房间,含泪打理起老人的一衣一物。
“这封遗书是我无意中发现的,在读到遗嘱内容的那一刻,我泣不成声,也顿感不知所措。”周伟告诉记者,父亲的遗嘱将后事交代的一清二楚,而且还明确表示待自己和老伴去世之后,愿意把遗体捐献给社会的决定。“父亲从来没有对我们说过这个事情,我也万万没有想到,一向身体硬朗的父亲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周伟说,父亲的遗书是在2013年端午节写下的,上面有他和母亲的共同签名。不过,考虑到当地一直以来的风俗习惯,周伟看到遗嘱时还是有些犹豫。一方面,如果不为父亲风风光光地办理后事,生怕村里人责备家人失了礼节;另一方面,如果不按照父亲的遗嘱办事,自己的内心会更加痛楚。思虑再三,周伟还是决定将父亲的遗愿传递给家人,一起商议。
“我认为孝顺二字的含义,就是先顺着老人的意愿才能达成孝。”在了解到大哥的忧虑后,弟弟周卫星和家人一致认为,一定要帮助父亲完成遗愿,完成他最想实现的梦想。“父亲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作为家人我们尊重他的意愿。”
老人的孙子周磊也表示,爷爷捐献遗体的事情让自己感到十分敬佩。因为爷爷不同于一般的老年人,他的思想不守旧,不认为人走了之后入土为安才算安稳。就像爷爷在最后一刻说道的,即使自己的器官别人用不上,用于医学研究也不错,也能够为后世发挥点余热,这样即使走了也还像“活着”。(张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