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这一天也是常州市城北污水厂的开放日。龙小五年级的小记者们有幸组队走进神秘又陌生的污水处理厂,开启了一场科学与环保交融的参观学习之旅。
城北污水厂地处长江路和黄海路交界处,面积大,设备先进,每天处理污水能力为15万吨,实际每天处理污水高达16.5万吨,为我市净化水源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次的参观,城北污水处理厂早早做好了接待准备。当我们到达现场时,迎接我们的是一面醒目的世界环保日签名墙。厂方还安排了十多位专业的厂方志愿者接待我们,为我们送下了人手一份的污水处理厂宣传介绍册,便于我们更好地参观。虽然天下着毛毛细雨,但小记者们却个个兴致盎然。大家井然有序地领取宣传介绍册,然后轮流在签名墙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活动正式开始,小记者根据班级分成了九组,由不同的厂方志愿者带队讲解。参观首先走进的是办公区域,观看了动漫视频——《水宝宝历险记》。视频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现了水宝宝从肮脏的污水经过一道道工序,最后变成净水,用于浇灌、喷洒,甚至进入江河的过程。本来我以为厨房和洗手间的污水可能是分开处理的,现在才知道是统一的水泵。只有工业和民用污水之分。而我们平时用的自来水,如果是3元一吨的话,有1元多就是污水处理的成本,所以,污水处理并不是存在于实验室中,而是真实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

图片来源:新北区文明办
看完视频之后就是实地观察。志愿者们尽可能用浅显易懂地语言,举生活化的例子来细致地讲解专业知识,让孩子们能很好地理解、吸收污水处理的知识。按照污水处理的程序,先观看了一级处理,主要是去除污水中呈悬浮状的固体污染物,采用的是截留、沉降、隔油等物理方法。孩子们一到平台上就立马大叫“粗格栅、细格栅”,确实,它们就是一级处理的主要工具,塑料袋、固体垃圾等都被截留在外,而油和沙则被排出压缩成泥饼运走。
二级处理的主要任务是大幅度去除污水中呈胶体和溶解态的有机污染物质,多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生物学处理方法。刚抽进来的水质非常差,味道也特别难闻。走到后面的微生物池就好多了,那些泛黄的物体就是微生物,而冒泡的则是给它们增加氧气,以便它们能更好地吸食水中的营养成份,最后,趁这些微生物还没有死亡的时候,要把它们排出水外,变成垃圾。想想这些细菌们好像还很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呢!
三级处理又叫深度处理,其目的是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无机有机盐类和其他污染物质,常用的方法主要是物理化学和化学的技术方法,如吸附、离子交换、混凝沉淀、氧化等。一次沉淀池是圆形,面积很大,只有一座独木桥可以走到池中央。二次沉淀池在三楼平台,志愿者关心地提醒大家小心瓷砖地面雨后滑。小记者们在志愿者的提醒下,小心翼翼地登上了三楼。三楼的水池中洒满了石英泥,是用来吸附悬浮物的。走到过滤池时,水质已经非常纯净,长满了水藻。
处理的最后一步是消毒,由于里面的味道比较刺鼻,志愿者没有带我们进去参观。志愿者把经过消毒后的水放在试管里给我们看、闻,果然是清澈见底了。污水经过这些工序后,就可以排入江河之中了。当站在排水口,看着碧水欢快地奔流进藻江河,小记者们都发出不敢置信的赞叹声。
接下来,志愿者带我们去了“节水科普馆”,了解了水循环、水未来、水行动的相关知识。在世界各国人均淡水量的对比面前,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和节约用水的势在必行。
参观结束,志愿者叔叔阿姨们决定考考大家。一场别开生面的水知识竞赛就开始了。小记者们争先恐后地抢答。可见,这次参观学到的知识已经深入小记者们的。五(1)班的一位小记者表示:“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我们都要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他表示以后一定要督促和发动身边的人,一起珍惜和保护水资源,不轻易浪费。”
科学要从孩子抓起,更要从身边做起。科学并不只是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环保也不仅是一句高大上的口号,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世界环境日这样特殊的日子里,小记者们走进污水处理厂,与环保同行,在心中种下一颗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的种子!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小记者们会和身边的人一起把爱水行动落实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