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近300天野外“寻宝”,长长的铁路线,他用脚丈量
A、只为还原几千年前社会的原貌
一个四四方方的土坑中,地层断面被仔细分层,数千年凝固的历史重现天日--考古队员,常常是最先凝视它们的人。在遗址里,在墓葬中,他们拨丝抽茧,找寻远古人类留下的密码。
彭辉,34岁,南京大学考古专业在读博士,常州市为数不多的几位考古发掘领队之一。短发、中等身材的他看上去与普通的“80后”没什么两样,惟一“出卖”他的是黝黑的皮肤,“嘿嘿,都是野外考古晒的,习惯了。”他说。他是常博考古队的一员,从事文物考古工作11年了。
因为考古工作的特殊性,一年当中,他近300天离家在外。
与“盗墓笔记”、“鬼吹灯”这类小说中的奇幻瑰丽的盗墓传奇相比,正规的考古工作枯燥而严谨。他笑称,考古工作是田野里的柯南,懂得辨识土壤密码的人才能揭示历史的真相。
近些年,伴随着国家基础建设的大力投入,沪宁城际铁路、京沪铁路、宁杭铁路等大型工程相继建成,不为人知的是,每一项工程的背后,都离不开考古人员的调查、勘探和抢救性考古发掘。“这些大工程,都是由我们考古工作者‘奠基’的。”彭辉说。
当谈到常博考古近年来的学术成绩时,彭辉的脸上露出了学者才有的严肃。从2012年至今,常州博物馆先后参与整理出版了三部大型考古报告,《常州新岗》《淹城》《溧阳神墩》,三座在考古学界赫赫有名的遗址,只有以这种最科学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才算是对以往数十年工作的最好总结。“现在说来容易,可回想起编写报告的过程,真是太难了。”彭辉说,“比再去遗址上挖一遍还要困难。”(常州晚报 刘懿 姚律)
彭辉在考古挖掘中划分地层 图片来源:常州晚报
自带“学霸”属性的她
B、带来好玩又“涨姿势”的科普课程
雷倩萍,常博学术研究部的“85后”姑娘,3年前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毕业——如果你光凭学历就给她贴上“学霸”标签,那可太片面了。因为,在她的理想中,除了当一名优秀的研究学者之外,还希望成为一名博物学家和“科普达人”。
雷倩萍博士期间研究的是地球及其生命的历史。这个学科听上去有些“高冷”,但她常常能在研究中发现乐趣。起先,她进入常博自然部工作,参与了很多次少儿科普活动。在这段时间里,她深入了解了博物馆自然部库房里的资源,对哪些值得挖掘的教育“宝库”了然于心,利用博物馆资源开掘教育课程的视野被一下子打开了。
在此期间,她参与策划了矿物晶体、蝴蝶、贝壳等不同主题的自然展览;开展了矿物晶体夏令营的活动;带着科普讲座大篷车走进延陵小学等学校。在户外,孩子们在她的带领下,拿着放大镜观察矿物晶体;在课堂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问,后排的学生甚至跳了起来;在科普夏令营,标本周围常被围得水泄不通,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望着她,让她很感动。
2016年4月,雷倩萍来到常博新成立的学术研究部担任副主任。这个部门将专业化研究与社会化参与相结合,在做好学术研究、交流的同时,也利用博物馆资源与公众互动,渗透传播知识。
对于一位严谨的研究者而言,学术也是她做好手头工作的基础:科普课程的每一张PPT、论文中每一个章节、库房中的每一件标本,她都精准到每个字词,确保科学准确。短短两三年时间,已经发表了3篇国际SCI论文和5篇中文核心论文,以及数篇科普论文和书籍。
2017年才刚刚开始,雷倩萍的工作安排已经紧锣密鼓了:策划一场古生物化石展览,推动对三叶虫动物群的研究、继续发表论文,争取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课题,组织编辑本馆的专业期刊——《常州文博论丛》……
2015年,在矿物晶体夏令营上,雷倩萍为孩子们作展览讲解。图片来源:常州晚报
他们身兼文物征集者、策展人、研究者等数职于一身
C、展览背后的“文物管家”们
流连于展柜前的人们,感叹着文物的精美典雅,对展览主题津津乐道,但很少有人能想到,文物的每一次亮相,都少不了一群默默无闻的“文物管家”。
37岁的朱敏来自常博典藏部,在文物保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4年。如今,2万多件文物的保管保养,乃至文物征集,全靠着连她在内的5位工作人员。
“藏品安全是博物馆安全工作的前提,是最基础的工作之一。”朱敏说,他们的工作不跟市民直接接触,也体现不出格外闪亮的履历,但却是博物馆工作运行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博物馆,典藏部工作人员得是半个“专家”,因为文物的征集鉴定、编目建档、外出展览、学术交流、保养保护、安全管理等,每一个步骤都得经过他们的手。而每个步骤都很不简单:比如,接触金银器、字画时,必须戴手套,但接触瓷器、漆器时,又不适合戴手套,怕打滑或是把漆皮剥落了;为避免磕碰,多年来,他们从不佩戴任何饰物……
2007年,常博新馆建成,新库房的投入使用令保管员们很是激动。新库房的建设标准很高:24小时恒温恒湿、橱柜分布、尺寸都根据藏品体量设计,所有的馆藏文物都被逐一分类,按照它们的“身体状况”分别进入不同库房保存。
整天与文物面对面的他们,还忙里偷闲,抓紧时间对文物进行研究,撰写论文,在此基础上还推出《花鸟逸趣——常州博物馆藏名家花鸟画展》《清风徐来——常州博物馆馆藏扇面展》等展览,交流至北京、山西、山东、云南、四川等地,展出后都反响不俗。
一有机会,他们就去文物市场看看,开展文物征集。最近几年,典藏部将常州画派、常州本地的非遗名家作品作为征集的重要目标,每年都有所收获。谢稚柳先生的女儿谢小佩女士已经连续几年为博物馆做捐献。朱敏说,现如今,常州博物馆的知晓度、美誉度越来越高,主动捐赠的热心人也越来越多。
文物的保养保护、安全管理等,都得经过朱敏的手。图片来源:常州晚报
人物和学术榜单
黄建康
常州博物馆副馆长,厦门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于1988年进入常州博物馆工作至今。参与武进淹城遗址、圩墩遗址、新岗遗址发掘工作。
主持编写的《淹城——1958~2000年考古发掘报告》于2015年出版,标志着淹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告一段落。主持编写的《圩墩遗址考古发掘报告》于2001年发表于权威期刊《考古学报》。负责主编的《常州新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掘报告》于2012年出版。撰稿市政府重点项目《常州通史》中的史前部分,即将付梓出版。
代表常州博物馆参与沿江高速句容金坛土墩墓群发掘,该项目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邵建伟
常州博物馆副馆长,1986年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即进入常州博物馆工作至今。30年来从事陈列展览、藏品征集、刊物编纂等方面的工作。撰发各类研究文章数十篇。
2016年获常州市委宣传部、常州市文广新局、常州市文联表彰“文化100大型惠民行动先进个人”,连续多年获得常州博物馆“先进个人”、“考核优秀”等荣誉。
万永红
自然部主任。10多年来主持自然科普展览的内容设计。获2012年度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优秀工作者。2014年论文《让富有特色的科普展览惠及更多民众——常州博物馆筹办科普展和巡展活动的实践与体会》获江苏省首届科普场馆发展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
2009年,在常州市文广新局系统公开签订“名师带高徒”师徒结对协议书,成为传、帮、带的典型代表,获得表彰和奖励。
袁勤
常州博物馆信息部主任。2007年作为优秀专业人才引进到常州博物馆,带领信息部团队,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和多媒体展览陈列工作,努力打造常州数字博物馆。
目前常州博物馆在数字化建设水平、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智能移动平台推进、特色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在江苏省博物馆界居领先地位。
丁为新
文物保护科技部副主任,从事书画修复与装裱技艺30年。曾在故宫博物馆进修学习。先后修复董其昌、文征明、恽南田等书画达4000多件。
修复的清绢本高堃《仕女图》团扇在由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举办的“2015苏州书画装裱技艺巡回展”精品评选中获得金奖。
撰写的《“十三五”常州文化遗产事业的几点思考》获2015年度江苏省文博优秀论文二等奖。2016年12月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参与了《中国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导则》的定稿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