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十二点,我家人突发心肌梗塞,经手术脱离危险,住院十多天,医疗费巨大,恳请街北基金会支持。”“情况属实,同意补助。”
“本人几年前无故被人伤害致残,本月伤病复发入院抢救,老父受不了打击与世长辞,恳请基金会伸出援手帮助本人一家。”“情况属实,同意补助。”
这是常州飞豪物资经营部总经理张红飞办公桌上厚厚一叠申请报告中的两份。
张红飞是新北区孟河镇小河社区街北人,村民遇到大难事,为何都找企业老板求助?原来,张红飞还有另一个身份,孟河镇首家民间慈善基金会——街北爱心基金会会长。
2011年元月成立至今,基金会通过独特的“街北模式”,覆盖小河社区街北片1000多位居民,累计发放贫困补助金66万余元,服务近500人次。2016年底,基金会又给86位遇到困难的父老乡亲发放了近6万元补助款。
“要把一个基金会运作好,组织者绝不能有私心”
记者在张红飞的办公室里看到了一张张新近递交的申请报告,每张报告上有3个签名,一个是居民所在村民小组组长,一个是小河社区负责人,一个是基金会负责人。“个人申请后,要层层审核,杜绝弄虚作假的可能,让基金会的每一分钱都花到实处,帮助真正遇到困难的乡亲。”张红飞说,补助款发放到村民手中后,基金会还在全村公告,让每一个村民心中有数。
2011年,小河社区街北片16位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商量成立民间爱心基金会来服务当地群众,张红飞个人威望高,带头捐款8万元,其他企业家也都慷慨解囊,基金会很快就筹到了100多万元启动资金,张红飞则全票当选为首任会长。
16位掌门人齐心协力,给基金会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章程:只发现金,不发实物,每年的营收继续投入资金池,每一笔账目都严格控制,保证基金会良性运行。
如今,小河社区街北片9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可享受1000元补助,80岁以上的老人享受500元补助,见义勇为者、考上清华北大等全国一类学府的优秀学子、现役军人家庭、困难家庭、孤儿家庭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或补助,5000元以下补助由会长决定,5000元以上开会讨论,有难事找基金会已成为当地人的共识。
张红飞说,一个基金会要办好,领导人一定不能有私心,“我从小生长在小河社区街北村,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在这里成功,也要感恩回报父老乡亲。”
五口之家“因病致贫”,基金会伸出援手
街北村民张荣林60多岁,退休后经营着一家售卖香烟零食的小店,本来过着幸福的小日子,但突如其来的几场疾病拖垮了这个家庭。张荣林患慢性病,老伴患癌症,儿媳妇身体弱无法劳动,再加上儿子没有正当工作,对家庭不负责,孙子又嗷嗷待哺,这个五口之家“因病致贫”。
小河社区副书记潘建平得知此事后,立即与张红飞联系,张红飞马上请张荣林所在村民小组组长核实情况,同时要求张荣林递交一份申请表。申请表经过小组长、社区书记审核,交到了张红飞手中。2016年底,基金会就将3000元补助金打给了张荣林,一家人总算可以过个安稳的好年。
“这样由民间企业家出资成立基金会,辐射当地居民,多年坚持如一日的‘街北模式’在孟河镇引起了巨大反响,包括石桥村东陆村在内的多个村委专门来到街北学习效仿。”潘建平说道。
呼吁政府搭台,吸纳更多民间力量做慈善
张红飞说,他家从爷爷辈起就做企业,爷爷和父亲总教育他要多做善事,这也已成为家风一代代传承下来,“爷爷、父亲见到身边的困难都会帮一把,我也是这样教儿子的,一件件小事累积起来就成了大‘善’。”
张红飞曾在2014年被评为“常州好人”,他不仅出资搞基金会,还是个调解高手,很多村民之间多年的矛盾到了他那,半天就能心平气和地解决,形成街北“矛盾不出村”的惯例。村民老马和邻居因为造房间的纠纷闹了3年多,2016年6月,村民小组长请张红飞出面调解,他找到双方当事人,很快就说服双方各退一步,矛盾就此化解。
张红飞说,其实有善心做慈善的企业家有很多,尤其在孟河镇,但他们苦于没有一个好的平台和组织,“目前,我们的基金会还很难做大,因为吸纳过多社会资金,如何辐射还是一个难题,所以希望政府部门能搭建平台,我们来唱戏,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加入慈善队伍,扩大辐射面。”张红飞说,他希望能将“街北模式”推广到更多的地方,帮助更多底层需要解一时之难的家庭。(常州日报 小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