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明出行 >> 内容
常州留青竹刻有了“洋徒弟”
发布日期:2017-02-28   来源:文明网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在古朴的常州留青竹刻博物馆里,身穿深色褂子的师父面色庄重,端坐大厅正中,弟子垂手而立,上前向师父敬茶作揖,品过香茶之后,师父回赠信物,礼成。这是近日留青竹刻省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白坚仁举行的收徒仪式。他的两名徒弟中,一位高鼻深目的外籍人士尤为引人注目。他来自法国巴黎,中文名字叫裴迪恩,从此之后,他将成为常州留青竹刻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首位“洋徒弟”。

  爱竹子的老外,赶到常州寻访留青竹刻大师

  裴迪恩,45岁,已跟随白坚仁老师学习了3年竹刻,能独立完成多幅风景作品。说起与留青竹刻结缘的当初,裴迪恩一再地说自己“非常幸运”,因为,与这门艺术邂逅、寻师、请教,“完全是自己找上门的。”

  裴迪恩学留青竹刻,是从痴迷竹子开始的。他是一家大型集团的副总裁,工作闲暇,常在世界各地游历。2003年,他在日本镰仓偶遇一片竹林,竹子特有的自然肌理、素雅的美感深深吸引了他,此后便开始收集与竹相关的物品和书籍。

  2010年,他由于工作的关系来到了中国,并在上海定居。在中国,裴迪恩爱竹子的兴趣得到了大大的释放:他游览了很多竹博园和竹博物馆,在惊叹于中国的竹文化之余,又关注到了留青竹刻这门竹子上的艺术,令他大为惊艳。

  2014年,裴迪恩在网上得知常州有一位留青竹刻的大师,叫白坚仁,进而搜索到了白氏留青竹刻博物馆的地址,他下定决心,要去常州拜访这位大师。

 

留青竹刻省级传承人白坚仁耐心地教导这位洋徒弟 图片来源:常州晚报

  一“刻”倾心,孜孜不倦苦练3年

  作为留青竹刻的泰斗白士风之子,白坚仁深得父亲真传。“当初以为他来博物馆仅是看个热闹,最多买件作品带走。没想到他来了,花了整整一天仔仔细细地看,还当场表示要学。”白坚仁回忆说,自己首次与裴迪恩见面,是在3年前一个夏天的周末,裴迪恩特意请了司机从上海赶到常州的留青竹刻博物馆,勉强能听得懂中文的他,特地带上助理同行。

  “他来之前对留青竹刻略有了解,一次性看到这么多精品很激动。拉着我说有个不情之请,想动手做做。”白坚仁说,裴迪恩一路跟到了他家中,在他的指导下,花了两个多钟头,初试雕刻了“1”字。

  此后,裴迪恩一有空就来拜访白坚仁。

  白坚仁收徒历来慎重,在他看来,非遗技艺的成熟,需要沉下心花时间、精力,作为一个学徒,想要系统地学习工艺,不是短时间就能出师的。

  打动他的就是裴迪恩身上的一股执着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白坚仁说,裴迪恩第二次上门,就带来了自己的竹刻作品:一个香炉中插着一支香,上方飘着袅袅香烟。“虽刀法稚嫩,但看作品就知道他能钻研进去,学非遗就是要用心。果然不出所料,他的作品一次比一次好,西湖一景、雪地里的脚印,他能把自己看到的体现在作品上。”

  学有所用,“洋徒弟”义卖作品帮助山区孤儿

  “望你今后能有所作为,集成和发扬白氏留青竹刻精髓……”拜师仪式上,白坚仁对弟子讲述了白氏竹刻的源流特征,并表达了对弟子的期望:要尽量多做作品,出成绩,有作为。

  他送给裴迪恩的信物颇为珍贵:初学竹刻时,由父亲白士风亲手书写的臂搁,上面写着“不争鹤立鸡群,也要有所作为”。白坚仁说,多年来,他按父亲这句谆谆教导这样要求自己,这也代表着白氏传承人的精神。

  “中国的手艺人为做好一件事会用一辈子,令人敬佩。”裴迪恩说,在空白的竹子上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对他来说,是工作之余的乐趣。现在他只要一有空就会埋头做竹刻,在哪里看到了什么,都会给他灵感,能执着于自己喜欢的事,他感到很有成就感。

  如今,他亲手刻的留青竹刻成了自己走亲访友颇受欢迎的礼品。由于竹刻,他也认识了很多同道中人。2017年年初,裴迪恩在企业的年会上,还用自己制作的留青竹刻作品展开了善款筹集活动--一件“上善若水”臂搁竞拍出人民币一万元,用于帮助贫困山区的孤儿。

  裴迪恩说,自己不擅长中文,这四个字是特意问了助理琢磨出来的。他去网上找了字帖,像描花样一样描在竹片上,刻了大概30个小时才完工。(常州晚报 刘懿 黄明彦 陈期 夏晨希)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热线:0519-85680855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