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是我国近现代着名爱国实业家、民族纺织巨子刘国钧诞辰130周年纪念日。今天常州日报推出一组特别报道,以此纪念刘国钧先生诞辰130周年,并弘扬“国钧精神”。
“国钧精神”,既具有历史意义,对正在开展的“三大一实干”活动,对常州市各地的创新创业,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工为创利”——刘国钧人生的几大节点
从奔牛起家
刘国钧乳名金生,学名丽川。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出生在常州府靖江县生祠镇,自幼家境贫寒。
1901年,14岁的刘国钧随同邻居到常州西门外奔牛镇,在刘吉升京货店学徒。17岁时转至元泰绸布店做过堂徒弟,并一直干到主持元泰店务,后应聘为同镇源昌布庄经理。在元泰,刘国钧已暗蓄创业之心,开始注意积累资金。
1909年,刘国钧在奔牛镇与人合开和丰京货店暨土染坊。至27岁,拥有和丰、同丰两家京货店,其间开始研究进口洋布,感叹“肥水外流”。他发觉外商采购中国棉花,利用中国劳动力,再反销中国,赚取丰厚利润,无非是凭藉他们工业技术先进,感悟“商为分利、工为创利”。故此,启发他振兴工业的决心。
放弃商业,改做工业
1914年,时年27岁,改名刘国钧,与常州人蒋盘发等义结金兰。
1915年,刘国钧盘出奔牛两店,弃商从工。他投资1万元,与蒋盘发等人合资,在常州建立大纶机器织布厂。经营大纶期间,刘国钧曾至上海英商怡和纱厂偷学技术,险遭毒打。获怡和纱厂中国职工帮助,用了怡和的挑盘,克服了织斜纹布的技术难关。他还到上海友新纱厂学浆纱技术。经反复试验,突破浆纱难关,带来大纶产销两旺,除弥补上年亏损,年终还盈利1万余元。
1918年春,因公司内部问题,刘国钧收回大纶投资,独资创办了广益布厂,自任经理,母亲管摇纱,妻子管布机兼烧饭。生产手段落后、管理原始的工厂,仅有脚踏手拉木织机80台,当年盈利却有3000余元。
1922年刘国钧又建广益二厂。1924年,他东渡日本考察纺织后,在国内首创使用筒子纱和盘头纱,并改以生产色布为主。其后,广益二厂的手动筒子、纡子车改为电动车,产量、质量均大有提高。
1927年到1930年,刘国钧将广益布厂并入广益二厂,更名为广益染织厂;与沪、常友人集股,接盘大纶久记纱厂,组建大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将广益染织厂并入后,更名大成纺织印染股份有限公司,并成立大成一厂、大成二厂。
刘国钧 图片来源:常州日报
印染能力居全国之首 最早生产丝绒、灯芯绒
刘国钧缔造了中国近代工业史上的奇迹。大成公司拥有的纱锭占当时全国华商纱厂纱锭2%左右,织机占7%左右,印染能力居首位。而中国棉纺织业1931年下半年开始陷入逆境,1932年后陷入危机。大成公司以超常速度发展,在当时的中国纺织界一枝独秀。
1934年春,刘国钧重金聘请日本割绒工人来华传授割绒和磨刀技术,两三年间,开创了中国民族纺织工业中最早生产丝绒、灯芯绒成功的先例,并首创常州机器印花技术,大成也真正成为纺、织、印、染全能企业。1936年12月,设大成三厂于常州东门。刘国钧实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1937年9月,大成二厂毁于日机轰炸,一厂、三厂也损失惨重。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刘国钧迅速筹集物资,使常州3个厂在短期内恢复生产。经过两年努力,库存原棉、机物料、成品、流动资金均超过战前水平。
当选为江苏省副省长 1978年91岁在南京逝世
1950年,刘国钧赴北京会晤政务院副总理黄炎培,受到中央领导同志亲切接见。
1951年,刘国钧由黄炎培介绍参加中国民主建国会,由中国民建总会指定为常州市分会筹委委员及召集人。常州民建分会筹委会成立,刘国钧被选为主委。
1954年3月,江苏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大成纺织印染公司公私合营,成为江苏地区第一批实行公私合营的企业。刘国钧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1954年起,刘国钧先后当选全国人大一至五届人民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江苏省人大一至五届人民代表,江苏省政协一、二、三届常务委员和第四届副主席。
1956年,刘国钧当选为江苏省副省长。
刘国钧还曾当选民建江苏省委主委,江苏省工商联主委、中华全国工商联副主委。
已届九旬高龄的刘国钧仍经常来往于宁、常之间,出资赞助常州、靖江等地公益事业,并将收藏在南京、常州的部分字画分赠南京、常州等8个地区的文管部门。
1978年3月8日于南京逝世,享年91岁。
刘国钧留下的
刘国钧故居
刘国钧故居位于青果巷82-84号。
新中国成立后,刘国钧曾居住于此。
这里原为唐氏八宅中的八桂堂旧址,为瞿秋白诞生处。现在,这里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刘国钧故居共有门屋、大厅、客堂、经楼(天香楼)四进,均为硬山造木结构;两侧,有走廊贯穿前后,每进隔有天井,全宅以垣墙围成院落,墙脚嵌“敬修堂”界石。
位于青果巷的刘国钧故居 图片来源:常州日报
刘国钧捐献的红木家具
刘国钧捐献的红木家具,一直陈列在常州博物馆3楼。市民可去参观。
1975年,刘国钧将一批文物捐赠给常州博物馆收藏,其中包括96件红木家具。
这批红木家具做工非常精湛,纹饰十分优美,材质以老红木为主,大多数为清末至民国初期的产品。由于种类齐全,其完整性在国内也属少见。常州博物馆按照明清时期江南典型民居的布置样式,复原了厅堂、书房、卧室3个生活场景。
刘国钧捐献的红木家具陈列 图片来源:常州日报
大成厂遗址——刘国钧办公楼、求实园等已修旧如旧
大成一厂旧址坐落于和平北路与京杭大运河交界处,包括一排老厂房、江南园林风格的求实园、刘国钧办公楼(两层,局部三层),均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其中,求实园位于金水岸小区内部,老厂房和办公楼位于小区一侧。厂房与办公楼外墙均由青砖所砌,是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
2008年,大成一厂旧址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2013年被列为常州市建设历史文化名城39项重点工程之一,并进行修缮。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这里增加了池塘水域面积、临水曲廊,在香樟密集处同时设计了水榭廊台。刘国钧当年亲自栽种的近百岁的香樟、银杏、雪松、腊梅等,都得以保存。
大成一厂遗址一角 图片来源:常州日报
大成二厂遗址——竞园已修复,工业遗存提上保护议程
刘国钧在1932年创办的广益纺织厂(大成二厂),位于延陵东路65号。
这里,有老厂房,更有一处中国式园林——竞园。园内砖雕门楼,亭台楼阁,竹影扶疏,小桥流水。此处工业遗存已提上保护议程,竞园已经修复,由天宁大饭店管理。
竞园 图片来源:常州日报
大成三厂遗址——建设中华纺织博览园
大成三厂建筑群位于劳动中路78号,集中建造于1937—1946年。
这里,主要由厂门、警卫室、办公楼、原料库等建筑组成。建筑基本完好,占地面积约36467平方米。
它是常州市目前保存体量最大、最为完整的早期纺织业建筑遗存,已列入常州市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重点项目,并规划依托该遗址建设中华纺织博览园。
大成三厂遗址 图片来源:常州日报
刘国钧后人的常州情
刘国钧有4个子女(3男1女),依次是:刘汉堃、刘璧如、刘汉栋、刘汉良。
4人先后定居香港。刘汉堃、刘汉良已经去世,刘璧如、刘汉栋仍在香港居住。
刘氏家族各成员在不同时期都对常州多个方面的发展提供过大力支持和帮助。
1989年春,定居香港的刘璧如和女婿査济民捐资设立刘国钧教育纪念基金会,资助常州市建设刘国钧职教中心,建立刘鞠秀图书馆等;1989年、1994年为常州市成人进修学校捐资设立奖学基金并购置校舍。
从上世纪60年代起至80年代,刘璧如多次捐资修复常州市天宁禅寺。
1996年,在纺织业低谷时,查济民合资成立常州名力纺织有限公司,成为中国棉纺织行业前五十强“排头兵企业”。曾被常州市评为“外商投资十佳企业”, 2003年被国务院侨办评为“2000-2002年度全国百家明星侨资企业”。
2010年以来,根据常州市发展需要,刘氏、查氏后人创建桑麻置业和桑麻文化集团公司,提出创建中华纺织博览园的构想,设立桑麻基金会永久性会址。项目已于2013年正式动工建设,它将成为连接常州与海外刘家、查家的一个坚实载体。
2014年4月,由刘氏、査氏家族成员及相关企业出资250万元成立刘国钧光彩基金、出资200万元成立桑麻同心光彩基金,支持研究和学习刘国钧,传承发扬刘国钧精神。同期,常州刘国钧文化中心宣告成立。在刘氏后人支持下,出版期刊《刘国钧研究》,出版《刘国钧日记1945》等10多部研究着作。
常州市举行系列纪念活动
3月26日至4月2日,常州市举办纪念刘国钧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包括播出一部片子、出版一套书籍、建好一所名院等。
电视人物传记片《刘国钧》目前已被央视作为纪念爱国实业家刘国钧诞辰130周年献礼片,4月初将在CCTV10套播出。
人物传记图书《刘国钧》将发行。由刘国钧文化中心完成的《刘国钧研究文集(2013-2016)》《刘国钧与常州现代化》《沿着“国钧”足迹(上下册)》等书籍也将出版发行。
一所名院是指常州大学刘国钧管理学院,将以现有商学院为基础进行建设,放大其教育、培训、研究的功能,使其成为“研究国钧文化、传承国钧精神、服务创新创业”的平台,并在该学院成立300万元刘国钧教育基金。
此外,常州市还将开展相关主题教育、书画展、研究年会、道德讲堂等活动,并加强与刘氏后裔的联系,通过他们结交联络更多的海外名士和代表人士。
记者还了解到,常州市近年来成立了常州刘国钧文化中心,创办了《刘国钧研究》杂志,并编着出版了一批图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