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观念里,子承父业是值得骄傲的事情。时代变迁,整个社会的认知以及每个人对职业的规划都在不断变化中。以父母辈的角度来看,家庭给予的知识和经验,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从书本上学不到的;以子女辈的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医生的真实生活,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
本文聚焦了三对常州版的“医带医路”的家庭故事,脱下白大褂,处于家庭中的大夫们,守初心、香如故。
他也和父亲一样,默默坚守在无影灯下
行医三十余载,不收病人一分礼,不出一个错。严伟洪,一个始终在无影灯下默默坚守的骨科医生,以简单而又执着的方式践行着救死扶伤的职业誓言。
父亲严东方对他的影响,十分深远。1949年,上海东南医学院毕业的严东方来到了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1957年,他带领团队,成立了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成为当时沪宁线上除上海之外最早从外科独立出来的科室。从医生涯,严东方没有一个节假日,全身心扑在了工作上。1958年,他在常州地区最早成功施行半骨盆切除术;1972年,又在常州市率先开展断肢再植术、人工掌指关节替代术、人工股骨头(Ⅱ型)替代术等。
严伟洪也和他的父亲一样,续写着医生这一职业的温暖篇章。与严伟洪共事十多年的护士长吴美芳说:“很多病人找严主任看过一回就完全依赖了他,就是家里人有个头疼脑热的,都习惯来找他。”因为了解严主任的脾气,他们不敢送任何钱物,可感激之情无处表达,只得把一面面锦旗、一块块牌匾、一封封感谢信送到科里。
严伟洪 图片来源:常州晚报
为病人,为后辈,严伟洪再忙再累也无怨无悔,30年未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日,未下过一个准时的班,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在岗一天,就得对病人负责一天。”
谈及父子从事了同一科室的工作,严伟洪的话语依然朴素:“想起以前,我父亲那辈,只要有急诊,不管严寒酷暑还是雨雪冰冻,从不耽搁一分钟。我既然做了这行,就把它认真做好吧。”
数年前,严伟洪被确诊为膀胱肿瘤,消息传开,许多人难过不已,护士们共同挑选了一只超大保温杯,每天逼着他喝满两大杯水,因为他平时为了挤时间为病人做手术,习惯了整天不喝水、不上厕所。有一位同事感慨道:“常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可严主任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做到了常人无法企及的地步。”
无数次委屈想放弃,无数次又继续前行
工作进入第七个年头,单哲感慨,自己到了尴尬期——缺乏年轻医生的激情,又没有资深医生丰富的经验。这年头总说“不忘初心”,单哲觉得,爸爸单旭光对自己的影响,就是最初的学医动力了吧。
单旭光是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松岭区人民医院一名普通的县医院普外科医生。自小,单哲就知道,爸爸很忙,经常半夜一个电话就出门了,“地方小,医生界限不会那么清晰,碰到事情要靠自己想办法帮病人。”单哲生病时,爸爸也常常不能照顾她,但单哲羡慕,救死扶伤的爸爸获得了地方百姓的信任,每每有人得知单哲是单大夫的女儿,都会投来友善而感激的目光。
高中文理分班时,语文更占优势的单哲,毅然选择了理科班,只为了高考时报考医科。本科、硕士,毕业后,机缘巧合,单哲来到武进人民医院。
单哲和父亲单旭光 图片来源:常州晚报
读书时,单哲已经感到了落差,儿时医生行业所受到的尊敬,渐行渐远,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所幸,单哲遇到了一位良师,工作后跟随一位身染重疾但依然努力服务患者的主任,家庭与环境的多重影响,激励着单哲继续行医之路。
生活中,单哲常常会和爸爸交流。由于所处科室不同,一蹴而就的普外科需要“急智”,而单哲所在的部门,更需要细心与耐心。愈来愈精细化的学科,也让爸爸感觉陌生,他常常感慨,“医生要有全局观念,这样判断病例可以更全面。”
而让单哲父母最牵挂的,就是医患矛盾。“爸爸妈妈经历的年代非常纯真,现在很多行业和环境,都变了。以医学环境来说,面对病人,确实需要比以往更多的交流与沟通,这是一个对医生要求非常高的年代。”单哲自诩内心很强大——无数次觉得委屈想放弃,无数次又继续前行。
你为我披荆斩棘,我愿与你并肩前行
因为扁桃体发炎,少年喉咙口火烧火燎的,一连几日没怎么吃饭,只能看着小伙伴们在田间玩耍。幸而,村里头有个“赤脚医生”,一针下去,没两天少年又活蹦乱跳了。
“太厉害了!”这是二院呼吸科主任俞小卫儿时对医生的第一印象。怀着替人解决病痛的梦想,1982年,他走进南京医学院,开始学习临床医学。
“那年头,医生不多,周围亲戚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来找我这个医学生。我还没毕业时,伯父得了食道癌,吃不下饭,当时我壮着胆子给他静脉输液,一针成功,兴奋了好久。”现在,俞小卫已经从医30年,曾被评为常州市卫生局先进个人,受过常州市政府嘉奖,主持着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常州市重点学科的呼吸科工作,开展各种新技术、新疗法20余项。
俞小卫和女儿俞琪珺 图片来源:常州晚报
他的女儿俞琪珺,如今也踏进了这一行业。
由于父母上班忙,俞琪珺小时候常常被爸爸带到医院里来,在她眼里,医生们虽忙,但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不同于上个世纪80年代,目前医疗环境已不复从前,不少医生都情愿子女从事其他行业,别再受这份苦。可是,俞小卫仍旧希望女儿能学医,刚开口,俞琪珺就笑着说:咱俩这叫不谋而合!
那是2010年的夏天,面对高考志愿单,俞琪珺“唰唰”填上了“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踏进了爸爸曾经学习的地方。一晃5年过去了,她在二院轮转实习,恰遇上一名羊水栓塞大出血的产妇。羊水栓塞被称为“产科死神”,经过整整一个晚上的抢救,终于从死神手里抢回了一条命。
“那一晚,巨大的成就感冲走了所有的疲惫,也冲走了我曾经的迷茫。”俞琪珺突然就想起那些爸爸加班未归的日子,是不是也像今晚一样,正拼劲全力地与死神抢人?这么一想,曾经缺少陪伴的委屈,也不再那么苦涩了。
走上医学路后,俞琪珺和父亲的沟通更多了,“片子看不懂了,实验没思路了,和爸爸聊一聊,总能收获良多。”
俞小卫则笑着说,带教过那么多学生,现在女儿也加入了,“我们披荆斩棘,为后来人开路,不过是希望他们能走得更远。” (常州晚报 沈芸 李青 周茜 徐丹 赵霅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