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已为12名流浪人员找到了家
“世上只有妈妈好.....”常州市救助站管理科科长黄继忠仍清楚记得,十年前小伙晓东(化名)刚进救助站时唱着这首歌的场景。晓东有智力残疾,始终讲不清自己的家庭情况,这十年里,他被安置在常州市福利院。
从2016年开始,常州市救助站把像晓东这样找不到家人的被救助人员信息放到网上进行推送,帮助寻亲。前不久,传来好消息,晓东的家人找到了。
这一年来,借助民政部建立的网络寻亲渠道,常州市救助站已帮12名像晓东这样的被救助人员找到家人。
工作人员四处打听、登启事,帮助晓东找家人
7月2日上午,记者在市福利院见到晓东,他个子不高,身材微胖,穿着黑色T恤,绛红色灯芯绒长裤和凉鞋,见到陌生人来,不大愿意说话。
常州市福利院社福部主任胡必留告诉常州晚报记者,在这里近10年时间,晓东话不多,但跟其他人处得不错,脾气也比较温顺,有时候,还会帮着打扫打扫卫生的。
“现在比刚来的时候要胖了。”黄继忠印象很深,晓东是2007年4月24日被郑陆派出所送过来的,来的时候,约摸20岁,有智力障碍,那时,为了帮他找到家人,黄继忠几乎每天都跟他交流。“问他的名字、家庭信息、住在哪里等等。”
黄继忠说,一开始,晓东说了“长哈塘”“长桥”几个地方,又说妈妈叫“老吴”,是做瓶子的。黄继忠的印象里,无锡有个叫“长桥”的地方,小伙又是从郑陆送过来的,于是,他们开始带着晓东往郑陆方向寻找,但是既没找到蟹塘,也没找到做瓶子的“老吴”。
后来,黄继忠和同事又根据晓东的口音推断他可能是江阴、张家港交界地带的,往那边的媒体登过信息,无果。
黄继忠有一本小本子,记录着一些被救助人员的故事。2007年的9月20日,有一则晓东的故事。“可能是思念母亲的缘故,今天上午,他边哭边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曲子,听着他那带着哭音的歌声,顿时觉得心里一阵酸楚……”这个场景,黄继忠至今记忆犹新。
在救助站住了一年之后,晓东便被安置到了常州市福利院。
通过“互联网+”渠道推送,家人主动联系常州市救助站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去年。
2016年7月4日,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和相关网络平台签署合作寻亲协议,全国所有救助管理机构在救助疑似走失、被拐、被骗人员时,可借助网站新闻客户端的海量用户和先进定位技术,选择在走失地、口音地、户籍地等特定区域向新闻客户端的手机用户推送寻亲信息。于是,我市的救助管理站也通过“互联网+”渠道,把站内至今未寻到亲人的救助人员的信息往上推,没多久,晓东的亲戚联系了他们,并证实晓东确实是江阴人,生于1986年。
晓东的父亲也有智力障碍,当年,父亲和他两人骑车回家,中途父亲想起东西落在厂里没拿,就让晓东先骑车回家。晓东骑着骑着迷了路,家人也找不到他。“后来,跟他的家里人交流过,当时家里也找了两三年,但是往无锡方向找的,所以一直没找到。”黄继忠说。
这一年来,常州市救助站已为12名流浪人员找到家
据了解,常州市救助管理站每年约救助流浪乞讨人员8000人次,截至今年6月,共救助986人,4076人次。
常州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被救助的人员中,大多数都能送回原籍,但也有少部分,特别是有精神、智力障碍的人员及聋哑人难以找寻到亲人,被安置在福利院和德安医院。
从去年至今,常州市救助站共在“寻人栏目”推送过20位被救助人员,有12位已经找到了亲人,晓东是其中被救助时间最长的一个。“目前,救助站还有20多名被救助人员没找到亲人,我们还将继续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帮忙寻找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