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耄耋老人,她把雷锋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以“这只是我作为一个老党员的心意,我要用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去帮助一些家庭困难的孩子,让他们有书读,读好书,将来为国家多做贡献”作为行动源,书写着与其名字高度契合的一生。她,就是日前刚刚荣获“江苏最美资助人”称号、常州工学院离休干部、常州市教育界唯一一位在抗战时期就从事革命工作的老党员、老同志乔惠民。
1984年底,乔惠民从原常州轻工业职工大学(后并入常州工学院)党支部副书记位上光荣离休。离休后,她省吃俭用,把大部分积蓄用在捐资助学上,她说这样做是为了弥补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个遗憾。原来,18岁时,乔惠民就投身到了抗日战争中,活下来已属不易,更遑论求学,简直就是一种奢望。后来虽有机会到“工农速庆”中学学习,然又因两个儿子的出生等现实困难,不得不退学回家。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她,是多么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有学上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这颗在心里积压了几十年的遗憾的种子生根发芽,成为她资助贫困学子的原动力。
“我们正在走向追梦的时代,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关爱贫困的孩子,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成就人生的梦想,是离退休老同志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份朴实却沉甸的责任感驱使着她10余年无怨无悔地走在捐助的路上。
图片来源:常州日报
机缘巧合。2005年,《常州日报》系列报道了贫困地区孩子上学难的事迹。看到报道后,乔惠民第一时间联系了报社,表达了资助意愿。经报社牵线搭桥,乔惠民挑选了安徽金寨县的一名初中女生王民慧作为长期资助对象。令乔惠民意外的是,不久,她竟收到了王民慧一家的感谢信。诧异之余,她更觉暖心。加上孙子曾告诉她身边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同学只买得起饭却吃不上菜的情况,使她捐资助学的心更加坚定。
此后十多年,她对自己及家人“一如既往地吝啬”,连小女儿买房有困难她也没有援助,而北直街社区的贫困家庭却每年能准时收到她的两笔捐助;从2007年的每学期1000元,2011年的每学期3000元、2012年每学期5000元、2015年每学期6000元,到2016年每学期8000元,她将近10万元送给了常州工学院的贫困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山东省莱阳市西关小学先后两次收到了她捐献的价值约20万元的钢琴、电脑、空调和图书;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她都是第一时间既捐款又交特殊党费;2016年,值常州工学院校区搬迁、树木移栽之际,她又慷慨出资近7千元认养了3棵树木。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她从不与受助学生见面,也不举办任何捐赠仪式,所有钱物都是通过他人转交,并一再嘱咐转交人,如果受助学生问起,就说是一位老党员的心意就好。
近年来,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模范”,乔惠民还积极参与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来常州工学院与学生座谈、与学生共同观看阅兵仪式和义务向青少年宣讲革命传统等形式,激励青少年一代苦学知识、感恩成长、进步奉献,不遗余力地将“五老”精神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的心田。
乔惠民,始终在用一个个充满爱意的行动,为自己的名字着墨添彩。她恰似一盏明灯,为青少年提供了炽热的光芒,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常州日报 毛文杰 周绍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