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通常有它的外在表现,如同一棵大树的开花结果;而真正支撑这棵大树的是土壤肥沃和深深扎根。
在常州,文明这个词有着广泛的定义——它是5分钟即可到达的公园绿地,是可以放心享用美食的餐厅,是一年365日都赏心悦目的落日和繁星,是干部群众促膝而谈的深情……
人、环境、秩序、制度、人际等,诸多方面共同构成和谐宜居的美丽家园,是城市最美的风景线,也是百姓心中最深的幸福感。
干群关系更亲密
2017年3月1日,常州市召开大会,动员部署常州市党员干部开展“大讨论、大走访、大转变、实干为民”活动。
3个多月以来,常州市各级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走进田间地头、走进生产一线、走进居民家中,通过政企互动、党群互动,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持续深入改作风、转作风,拜群众为师,到一线找办法,打通“最后一公里”,面对面把制约创新、制约富民、制约发展的问题找深找透。
通过大讨论,常州市正在进一步明确民生工作的优势在哪里,短板又在哪里,还可以增创哪些新优势,思考如何更好地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健全社会事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通过大走访,常州市正在深入了解被走访群众的基本情况、主要困难和发展对策建议,着力解决基层发展和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通过大转变,常州市正在更紧密地维系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必为,多办解民困、惠民生的好事,多出解难题、促发展的实招。
截至6月底,常州市已走访群众143万多户、企业3.6万多家,收集梳理问题12.6万多个,帮助解决近6.3万个。“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增创发展新优势、种好常州“幸福树”这个主题,“三大一实干”活动的最终指向是实干为民,帮助人民不断实现梦想。
衣食住行更安心
近年来,常州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改善,通过持续实施以“三优三安两提升”为重点的民生实事,进一步提升民生水平;通过深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发展成果普惠共享;通过推动优化社会事业发展,增强百姓的获得感,“幸福常州”正逐渐成为具有广泛认同度的城市品牌。
打开常州市近年来的民生实事工作表:
“263”专项行动开展以来,紧紧围绕源头管控、治污减排、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采取更加系统、更加精准、更加严格的措施,集中力量、集中政策、集中投入,环境质量有了显着改善。
城市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城市道路网骨架系统基本形成,路网体系日趋完善,定制公交、微循环公交顺利开通,目前正在积极打造成为“特色鲜明、品质一流、公众满意”的国家公交都市。
园林绿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市区共有79个免费开放的公园绿地,建成区绿地总面积超过10000公顷,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近15平方米。
常州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综合得分名列江苏省第3位,所有辖市(区)均成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区)。
……
不一而足。
体制机制更完善
文明城市的建设,步步深化,久久为功;而文明城市的维护,则更需体制机制的保障,深化常态长效的管理。
近年来,常州市先后印发了《关于建立文明城市建设长效管理机制的意见》《常州市“道德讲堂”建设实施意见》《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实施意见》等,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道德建设的制度化文件,形成了一系列市区联动、部门联动、内容整合的工作机制。同时,连续7年把道德建设内容和成效纳入综合考核,加以责任分解、督察推进,不断形成有力杠杆,引领道德建设迈向新的高度。
2017年,常州市还制定下发《街巷长制和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实施意见》,出台《常州市深化道路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印发《常州市公益广告宣传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在落细落小上下工夫,在综合施策上下工夫,在规范管理上下工夫,提升文明城市建设的工作成效。
通过创设、完善、执行了这些机制,常州市实现了对道德文明的倡导,汇聚常州市各种资源、力量,确保文明创建常态长效。
另外,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常州市“十三五”规划的重点章节,将持之以恒推进,进一步努力构筑道德风尚建设高地,不断迈向文明新高度。(常州日报 唐文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