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最早长在秘鲁的森林里,叫做狼桃,艳丽诱人……如果不是罗伯特上校,人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尝到西红柿的滋味……”7月10日上午,早饭过后,戚墅堰东街一间靠着大运河的屋子内,响起了读书声。
这是郇崎每天雷不打不动,一个小时的“听书”时间,朗读者是他的“领养人”吴女士。
还有10个月就满80岁了,郇崎精神很好,靠在沙发上,眼睛眯着,不时发表一些见解,“凡事都要勇于尝试,我年轻时也是这样。”
两年前,正是这种“勇于尝试”的劲头,郇崎求助常州晚报,希望找人领养他,一度引来热议——这是“招保姆”还是“找老伴”?
在争议和质疑中,他开始了被领养的生活。如今,两年过去,家里整洁了,一日三餐不重样,生活也丰富了。半年前,一天早晨醒来,他觉得心情很愉快,竟然突然大声唱起了歌,就唱一句歌词“生活是多么美好”……
吴女士在给郇崎分虾。图片来源:常州晚报
上午是“朗读者”时间,郇崎最爱《白鹿原》,已经听小吴读完一遍了
走进郇崎的家,干净整洁,有股淡淡的花露水味道,橱柜里,过去一摞摞的方便面不见了,摆着各种时令水果、酸奶和牛奶。
早饭是小吴做的,春卷和粥,粥熬得很稠。“早餐我们从不将就,除了小吴变着花样做,我们还会到河苑那边的小店吃。”郇崎习惯称吴女士为“小吴”。
小吴其实也不小了,50岁,离异,有个儿子,20多岁了。在“领养”郇崎之前,小吴做过育儿嫂,帮人带孩子。对于她“领养”郇崎的决定,儿子很开明,从来没反对过。
吃过早饭,是“朗读者”时间,郇崎会听小吴读上一段书。小吴高中文化,普通话标准,读得也很耐心。虽然经常会被郇崎打断,她也没有意见。读书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除了读些哲理小故事,还读了《白鹿原》。这是郇崎最爱的小说,小吴已经读完一遍。
“我年轻的时候最喜欢看书,但从没有听过书。小吴耐心好,一点一点读给我听,这和看书的感觉大不相同,特别轻松。”郇崎说。
吴女士在帮郇崎量血压。图片来源:常州晚报
午餐两荤一素,小吴常会额外做一个郇崎爱吃的菜
读完书,小吴拿出血压计,帮郇崎量起了血压。“136/80,不错,上次上压突然到了200,这个血压计就是那时买的,每天量一次。”小吴说。
测量完血压,小吴到厨房忙碌了起来,郇崎兴致勃勃地和记者攀谈起来。“我做了十年空巢老人,身体好的时候还行,身体退化了,过每一天都是煎熬。”郇崎说,这两年虽然身体退化得厉害,心境确是完全不同,“不去想其他,过好每一天。”
中午11点15分,午餐准时开始,因为提前知道记者要来,小吴按照郇崎的要求加了盐水鸭、鸽子汤、清蒸鲈鱼几个硬菜。“多加的菜,是让你们尝尝小吴的手艺,我胃口越来越差,多亏她调理。”
说着,郇崎夹了一块糖醋排骨,这是他的“加菜”。原来,两人每餐基本都是两荤一素,小吴还会额外加做一个郇崎最爱吃的菜。“这糖醋排骨,又酸又烂,我就喜欢这个味道,其他人吃不来。”郇崎笑着又夹了一块。
在“被领养”以前,郇崎的一日三餐,除了泡方便面,就是下楼到小饭店打发,午饭二两米饭、两个菜,剩菜打包回来晚上热热。
郇崎有时候也去厨房帮下忙。图片来源:常州晚报
下午看看《亮剑》《追捕》,小吴喜欢看韩剧,他也会陪着看看听听
下午3点,郇崎午睡起床了。夏天气温高,每日午后的散步,改到了傍晚时分。这段时间,他就躺在躺椅上,打开平板电脑,追追电视剧,当作消遣。听到剧情精彩的时候,他会凑近了看下屏幕。
平板电脑也是小吴买的。“我以前虽然也看看电视,但有了平板,看的剧都是自己喜欢的。除了李云龙的《亮剑》,还有高仓健的《追捕》,光听到片头的音乐,就让人很兴奋。这两部剧,我不知道看了多少遍。”
郇崎说,以前看电视,越看越无聊越心慌。现在有人陪着一起看,感觉就不一样,小吴喜欢看一些韩剧,他也会陪着看看听听。
追剧的时间,小吴是控制好的,每天大概一个多小时,就会“收电脑”。这天,《亮剑》正放到精彩处,小吴看着时间差不多,让老人休息休息。郇崎看起来有些意犹未尽,但还是“听话”地关掉了平板电脑。
两人的晚饭相对简单,小吴熬点粥,两人就着中午的剩菜吃得很香。
晚上7点半,郇崎“听”完新闻联播就睡下了,他的睡眠还是不怎么好,晚上要醒一次,起来听听广播。这时,他总是小心翼翼,尽量不惊醒另外一个房间的小吴。
“被领养”的生活很好,但最初的磨合不易
下午,两人外出散步。图片来源:常州晚报
老人“被领养”,有三大“关”要过
2015年8月,经过认真“考核”,郇崎被吴女士领养。当时,郇崎就认为,领养是否成功还要是看两人的脾性,磨合过程一定很困难。“当初想到了磨合不易,但真到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时,发现困难比想象的还要多,幸好小吴比较迁就我。”说起这两年被领养的生活,郇崎说,他和小吴也经历了三大“关”,如果其他老人希望被领养,应该也是免不了的。
第一关:两人要磨合脾气习惯,还要承受他人的非议
郇崎刚被领养时,和小吴发生过两次矛盾,虽然看起来有些微不足道,但也险些让两人分道扬镳。
一次,小吴外出了,郇崎在家左等右等也不见她回来。老人急了打电话联系,小吴没接。3个小时后,小吴才回来,原来她临时去医院照顾生病的妹妹,期间因为很忙没看到电话。虽然小吴很快就返回了,但郇崎心里有了疙瘩,板着脸不高兴。好在小吴看出了他不高兴,以后不管外出办啥事,都会提前告知郇崎。
另一件小事就是开空调,一到夏天,郇崎喜欢整天开着空调。而小吴不习惯一直开着,经常关。两人为这又吵起来了。这次,又是小吴主动“示弱”,双方才和解。“我脾气倔,她一次次让着我,我也试着改变自己。”郇崎说。
没有血缘关系,又不是雇主和保姆的关系,两人住在一起,自然会承受很多非议。“有一次,一家小店的老板看到我一个人下楼,就问你‘老婆’呢?”郇崎知道,他说的“老婆”是指小吴,“我这个人反正天马行空惯了,他这么说,我不放在心里,身正不怕影子歪。”
久而久之,周边的邻居和店主,似乎明白了两人之间的“领养关系”,有人还主动和他们聊起老人养老难的话题,说这样的领养也算一种尝试。
听到精彩处,郇崎将平板电脑拿到眼前。图片来源:常州晚报
第二关:老人身体机能退化,需要经常就医看病
“老人能自理的时候,双方可能关系和睦,老人一旦生病,就难说了,有病难伺候啊。”郇崎说,随着年龄的增大,每一个老人都会走到这一步,这时对领养人的考验就来了。
在郇崎被领养一年后,各种疾病接踵而来:轻度脑梗、椎间盘突出、高血压。“这一步,小吴做得很到位,陪我住院没有任何怨言,还细心地改善我的饮食。我有一次突发高血压,她之后就买了血压计,每天给我量。”郇崎说,在自己还没有“被领养”时,曾经有一次住院,病床前空空荡荡,“那时的日子生不如死啊,太孤独了,出院都是一个人打车回去的。这次住院情况完全不一样,有人陪着说说话,有人关心你。”
在郇崎身体稍稍康复的时候,小吴还会带他到外面透透气,上下公交车都是小心翼翼地扶着他。“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小吴的耐心很好,照顾生病的老人不是件容易的事,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更别提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了。”郇崎说。
第三关:老人出现消极情绪,“精神领养”尤为重要
在郇崎看来,第三关是领养最难的一步:精神领养。“那次高血压住院后,我视力再次下降,一米之内的物体也难以看清。因为生病,身体机能也在快速下降,比如,胃口很差,每天吃几口米饭就吃不下了,连我最爱的铁板鲈鱼,尝个两三筷就没了胃口。”郇崎说,这比生病还要可怕,感觉人没用了,活着也没意思,“很多老人会因为各种原因想不开,老人的心情也跟小孩子一样多变。领养人没有发现或者不在意,都会造成双方之间的隔阂。”
郇崎的变化,哪怕一个细微的不耐烦的动作,小吴都看在眼里。她尝试着和郇崎沟通,问他有什么爱好。“我说我喜欢看书,但视力太差,看不动了。她说,我读给你听。”郇崎说,从那时开始,小吴就当起了“朗读者”,一本《白鹿原》她读了整整一个月。没多久,吴女士又买了平板电脑,郇崎开始在网上追剧。
吴女士还很注意生活调剂,会带着郇崎到外面吃饭,尝尝各处的特色菜,打打牙祭。到周边的公园逛逛,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她还带着郇崎去南京玩,后来因为身体原因取消了原计划,两人转道汤山泡了趟温泉。
郇崎笑着跟记者说起一件事,大约是半年前的一天,他早晨醒来,觉得心情很愉快,竟然突然大声唱起了歌,就唱一句歌词:“生活是多么美好。”连唱好几遍。
吴女士在准备午餐。图片来源:常州晚报
小吴其人
细心耐心,能体谅识进退
郇崎是一个很有主见,又充满个性的老人。不想麻烦小辈,亲戚都在山东,他能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求助媒体,找个合适的人“领养”;到一家养老院考察时觉得不合心思,他能扭头就走。可“被领养”这两年来,经历了最初的磨合,却能和小吴相处得颇为融洽,
在郇崎家的这一天里,记者观察到,哪怕在厨房做饭,小吴也不忘关注郇崎在做什么。看到他站起来要找什么东西,会立刻停下手里的活儿上前问。给郇崎读书,她会尽量把语速放慢,一个小时内甚至没有喝一口水,也没有丝毫的不耐烦。郇崎追剧,她就安安静静地坐在一边,难得就剧情发表一些看法。
在郇崎家里,放着一套用封皮包好的100元、50元、20元各一张纸币。“这些都是假钞,是小吴的主意。” 郇崎笑着说。原来,因为视力问题,郇崎在外买东西常会收到假钞。在街上买双凉拖,100元真钞被小摊贩换了。买点小零碎,收到了50元和20元的假钞。
小吴看他不高兴,就让他把假钞收集了起来,留作纪念的同时也是一个提醒。郇崎觉得这个办法很好,立刻把假钞“裱”了起来,“越看越好玩,心头的不痛快也烟消云散了。”
毕竟在一个屋檐下,过日子难免也会磕磕碰碰,每到这个时候,总是小吴先“低头”。小吴说,她就想着“他是老人,我有什么可以计较的呢”。随后,她说了件事情,有次郇崎本来好好的,却突然一把将茶杯打翻在地上。当时,她很纳闷也很生气,但转念想想老人也不一定是针对自己。过了许久,郇崎主动解释,说自己身体衰退这么快,突然感到很懊丧,就把杯子当成了出气筒。
“我脾气差,类似的事情干了不少,她一次都没跟我抱怨。”郇崎带着歉意说。
新闻回顾
空巢老人求“领养”
引来央视拍纪录片
两年前,一位戚墅堰的空巢老人联系上本报记者,希望在晚报上发公告求领养。这名老人叫郇崎当时77岁,老家在山东青岛,1972年来常州工作,1999年在戚墅堰区老龄办退休。郇崎的妻子在他退休当年去世,儿子和孙女自顾不暇。所以,他要刊登公告,尝试一种新的“养老模式”,为自己最后的岁月寻找一个依靠。
2015年4月7日,晚报整版刊发了郇崎自拟的“领养公告”:“本老头刚过了77岁的生日。因儿子和孙女没有居家养老的条件,本人又不适合敬老院养老。经与儿、孙商量同意,除现居房死后留给儿子外,本老头的工资收入、生年房屋处理权和本人‘打包’,愿社会有条件的家庭和个人领养或给本人做终生保姆。条件:双向选择、互利共赢。”
晚报报道见报后,在常州引起热烈反响,2015年4月8日当天,就有100多个读者打进热线电话,希望“领养”老人。报道被全国各大门户网站转载,这种全新的“养老模式”在引起网民关注的同时也备受争议。随后,江苏省内乃至全国几十家媒体致电常州晚报希望采访郇崎,老人家乡媒体青岛早报记者也赶来采访。
在之后的一个多月内,本报一共刊发近十篇后续报道,接到500多个相关热线电话。本报记者带着郇崎,考察了多个希望领养他的家庭。当年5月底,郇崎被他的邻居吴女士成功领养。2015年8月底,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夕阳红》栏目赶到常州,专门为郇崎和领养人吴女士拍摄了纪录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