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明出行 >> 内容
掏粪33年——曹利平素描
发布日期:2017-08-01   来源:文明网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粪便清掏,堪称环卫工作中最脏最累的活,但钟楼环卫处清窖队队长曹利平一干就是33年。

  初见曹利平时,他正在疏通公厕地下管网。他笑着对记者说:“站远一点,天热,臭的。”而从采访开始到结束,记者听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做掏粪工,我很知足,也很幸福。”

  一

  曹利平49岁,1984年从泰州老家来到常州。由于没有技术,他选择了常人难以接受的清运公厕粪便工作,俗称掏粪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钟楼辖区的80多座公厕都是旱厕,左手舀粪勺、右手搅粪棍,拉着简陋的粪车去掏粪。”这是掏粪工每天的工作常态。

  那时,既要下粪坑挖粪,更要把粪水一桶一桶朝上提。每天凌晨4点,就要拉着粪车步履匆匆,满满一车约有500公斤,一天起码要拉七八车。起初几年,曹利平每天干完活后都会觉得头晕目眩,有时连饭都吃不下。尤其到了三伏天,经常熏得眼泪都流出来。雨天时,因旱厕没有排水系统,如不及时清理,很容易外溢。而冬天,遇到下雨下雪,路滑得根本拉不动车,只能几个人推着走,等到上桥上坡,他们只得拿砖头垫着车轱辘一步一步往上推。“如今工作环境比原来好了很多,已很知足了。”他说。

  1996年,凭着吃苦耐劳的干劲,曹利平从一名临时工转正成了正式工。就在那年,他也找到了同为环卫工人的女朋友,并喜结连理。“她扫马路运垃圾,同是环卫工,相互间好理解、好沟通。家庭和和睦睦,觉得很幸福。”曹利平说。

图片来源:常州日报

  二

  近年来,城市环卫设施有了较大改善,有条件的旱厕相继改造成了水冲式厕所,地下管网齐全的都接入城市污水管网,而环卫运输设施也由原来的人力掏粪车改为机械自动吸粪车,掏粪工下粪坑的几率已大大减少。

  据了解,钟楼区80座公厕中,目前只有8座为旱厕,其他都成了水冲式公厕。“既然干了这一行,就要把它干好。”曹利平说,操作吸粪车也是一门技术活,如何把化粪池里的窖面清理干净,是有讲究的。遇到管网堵塞,还要能根据管道走向,及时判断并进行疏通。

  记得2010年钟楼艾家场公厕改造,需要彻底清理化粪池。可化粪池内窖面又厚又硬,臭气熏天。曹利平毫不犹豫戴好面具,系好安全带,带头跳进粪坑,挥锹大干,用两天半时间,清理了约20立方米的窖面层,居民见了都佩服说:“真不容易,一般人哪能做到这样!”

  2013年,会馆浜中转站门前的污水管网堵塞,造成污水满溢。经查,是柏油沥青和石子把下水道堵了。队友说:“我下去铲吧。”曹利平却一边熟练地套上雨靴,一边说:“不用,我个子小,好做事。”他拿上撬棒与铁锹,钻进下水道,一锹一锹铲起来,足足铲了300多公斤沥青石子,等下水道畅通了,他才顾得上擦一下满头大汗。

  这样的事,在曹利平身上已数不胜数。

  他告诉记者,遇到这种事,一般都由他来干。“钻入地下管,最怕的就是沼气。我有经验,能快速反应。他们应对突发情况经验不足,万一有什么闪失,后果不堪设想。”曹利平说。

  三

  身为清窖队队长,曹利平不但带头实干,亲力亲为,还发挥着一名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教育队员把奉献摆在第一位。

  为了坚守岗位,曹利平已有好多年没回老家看望现已80高龄的老父亲了,只能在电话里问寒问暖,并汇点钱回去,表达对老人的关心和孝心。

  在钟楼区环卫处清窖队,连曹利平在内只有6个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人员不够,而且老龄化严重。“我49岁,是队里最年轻的,其他5位师傅都已经五六十岁了,正面临断档的尴尬局面。”他说,现在清窖工越来越不好招,工资待遇低不说,人家一看这活,嫌臭嫌苦,最短的干了两天就不干了,长一点的干了两个月,能留下来的,都是五六十岁肯吃苦的。“尽管城市发展很快,但旱厕在近十年内还不会消失,总得有人来做这份工作。所以,我要把肯留下来干这活的人留住,一方面教会他们弄懂地下管网的走向,另一方面要教他们掌握机器设备。”空闲时,曹利平积极开展“传、帮、带”活动,带动队员提升操作技能水平,满足区环卫对化粪池清理技能人才的需要。

  为人和善、真诚服务,随叫随到、踏实肯干,这是大家对曹利平的评价。把“垃圾清理”“粪便清挖”这份工作演绎成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曹利平赢得了“钟楼区十佳岗位明星”“常州市立功者”“常州市十佳美容师”“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常州日报 秋冰 徐蘅 孙静 瞿磊)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热线:0519-85680855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