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明出行 >> 内容
青果巷:形象变了,味道还在
发布日期:2017-10-17   来源:文明网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绕过方青砖墙,走进气派的楠木厅,经过4年的修缮,青果巷始建于明代、清代的古建筑还原了常州人记忆中的模样吗?

  15日,一场“书香盈巷才人出,枕河人家数百年——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修缮寻访之旅”在常州市举行,50位市民走进青果巷,寻访、参观街区内的阳湖县城隍庙戏楼、唐荆川宅(松健堂、贞和堂、筠星堂、礼和堂)及史良故居,在文物监理工作人员的讲解下,了解并零距离感受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4年来文物保护修缮的最新成果,这也是这几处文保建筑修缮后首次向公众敞开。

  活动由常州市文广新局主办、常州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承办、常州市晋陵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协办,是常州市第四届“文化100”大型惠民行动内容之一。

  据了解,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内有1处全国文保单位:瞿秋白出生地天香楼;4处江苏省级文保单位:唐荆川宅(松健堂、礼和堂、贞和堂、筠星堂、八桂堂),阳湖县城隍庙戏楼,恽鸿仪宅,赵元任故居;5处常州市级文保单位:史良故居,汤贻汾故居,约园,周有光宅,刘国钧故居。目前阳湖县城隍庙戏楼,唐荆川宅(松健堂、礼和堂、贞和堂、筠星堂、八桂堂),以及周有光宅、史良故居、刘国钧故居、瞿秋白出生地、约园7处修缮完成,赵元任故居修缮工程接近尾声。恽鸿仪宅完成了修缮方案编制,汤贻汾故居等待修缮。(常州晚报 刘懿)

 

修缮后的唐荆川宅筠星堂回字楼。图片来源:常州晚报

  修旧如故,最小干预

  重现昔日历史风貌,传递真实历史信息

  常州市文保中心工作人员介绍,2013年2月,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保护利用项目被常州市政府列为常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9个重点项目之一。项目于当年正式启动。在修缮过程中,均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以及“最小干预”原则,力求最大限度保持文物建筑的原有形制和原有风貌。

  史良故居

  史良(1900~1985年),字存初,为我国著名法学家、政治家、女权活动家、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第四届中央主席,我国司法部首任部长。

  史良故居位于和平北路122号,1987年12月被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文物保护单位。常州市文保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该故居坐西朝东,现存硬山造平房二进,临街有围墙一道。史良就出生于此,并度过少年时代。故居第一进大厅三间,进深八檩,中间以屏门相隔,廊下明间为落地长窗六扇,下铺罗砖,两边为地板房,天井石板铺地,有花木。

  2016年8月开始实施整体修缮,恢复了三开间格局,修补漏雨屋面、对腐朽的木构建进行了维护、对墙面进行了粉刷。目前修缮工作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布展,未来将开辟纪念馆。

  阳湖县城隍庙戏楼

  阳湖县城隍庙戏楼,位于青果巷东口(原新坊桥小学内),系原阳湖县城隍庙附属建筑,现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介绍,该戏楼最初为供奉城市的保护神,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重修。建筑坐南朝北,平面呈“凸”字形,两层砖木结构,正中木雕挂落下为场上吹打人位置,后台为子楼三间,作演员化妆室;下层西侧、东侧通道砖细门框上方有砖细门额。楼下一层东山墙壁间嵌有刻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重建阳邑庙记》碑(即《阳湖县增修城隍庙工记》碑)。

  2013年,阳湖县城隍庙戏楼实施了整体修缮并已基本完成。在修缮过程中,按照“最小干预”原则,基本保持其形制、颜色、材质等与原先一致,重新发现了清《重修阳邑庙记》碑、民国壮儒珍先生纪念碑、1969年“反修地道”等附属建筑及文物。

  唐荆川宅(松健堂、贞和堂、筠星堂、礼和堂)

  唐荆川原名顺之,明代杰出的文学家、心学学者、抗倭英雄,常州文脉的杰出继承和发扬者。

  唐荆川宅松健堂,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群坐北朝南,分为东、西两路,总建筑面积约1679平方米:东路设三个院落,西路现为四进,具有较高历史价值。2014年,松健堂实施了整体修缮,修缮内容包括:屋面修补、院落建筑恢复,保存历史痕迹,解除存在的安全隐患、恢复原有形制,目前修缮已基本完成。

  唐荆川宅贞和堂,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2月开始实施整体修缮并已基本完成。常州市文保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保留下来的贞和堂共有5进,沿街的第一进改建为民国风格;第二进年代最久远,保存的也最为完整,其中不少木构件都是从明朝时期遗留下来的;而后面几进从雕花装饰等可以断定是清代的特征。修缮过程中,将这些不同的风格都保留下来,并对屋面、墙体、地面进行了修补,显示贞和堂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

  唐荆川宅筠星堂,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2月开始实施整体修缮并已基本完成。修缮内容包括:屋面、门窗、地面修补,对歪斜墙体进行了修正,对大木架榫卯结构的腐朽缺失进行了修补。

  唐荆川宅礼和堂,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群坐北朝南,共三进,总建筑面积约571平方米。2014年实施了整体修缮并已基本完成。修缮按照“最小干预”原则,对屋面、地面、墙面进行了修补,缺失的建筑构件也用原工艺制作补上,将真实、完整的历史信息传递给后人。

  记者了解到,目前街区内的文保单位暂不正式对外开放。

 

修缮后的阳湖县城隍庙戏楼。图片来源:常州晚报

  参观市民惊喜热议

  不止是旧貌恢复

  更是古韵传承

  尽管当天阴冷下着雨,但两个多钟头的走访中,50位参观市民始终兴致勃勃,不少人边听讲解边热烈讨论,还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常州市文保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这些自愿报名的市民来自各行各业,除了文史爱好者、文史专家,原新坊桥小学老校长等,还有不少是青果巷的老街坊。

  “修旧如故、新旧构建可识别,青果巷的修缮很讲究。”作为参观者一员,文史专家陈伟堂的看法得到了不少市民的认可。他看到有些破损不严重的古墙,不再进行修补,依旧保持它原有的样子,表示“保持了整个历史文化街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闭上眼睛就能想象之前的模样。”

  市民缪妍音带着全家老小都来了,她感觉修缮之后的青果巷很适合带孩子参观,这里承载了常州人的乡愁,能潜移默化地了解老常州。将来接待外地来的朋友,她也会推荐去青果巷。

  退休教师吴志挺从小就对常州城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砖很感兴趣。“很多城市的旅游发展得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他表示,修缮后的青果巷复原了老常州的元素,体现了江南特有的韵味,也将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闪光点。

  65岁的孙新民从小就对青果巷十分熟悉,是位老街坊。他说,一路看下来,很多儿时记忆随着场景像放映电影一样在脑海中闪现,很是惊喜。通过走访,他对以往不太了解的文物保护工作增加了认同,也增强了自己的文保意识。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热线:0519-85680855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