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2月28日从常州市文广新局获悉,2017年以来,常州市加快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建设,按照《常州市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2016年建成206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基础上,2017年又完成330个,圆满完成了年度建设目标任务。这意味着,常州市536个村(社区)有了自己的文化阵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近年来,在常州市委常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常州市把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作为保基本、补短板、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内容,纳入文化改革发展整体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重心下移、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基层基础,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努力构建具有常州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常州市在健全工作机制、完善设施网络、丰富产品供给、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有特色、有亮点、有创新的阶段性成果。
坚持政府主导 近亿元投入扎实推进
为统筹推进常州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常州市成立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列入年度重点工程及为民办实事项目。此外,常州市政府与辖市区政府签订责任书,明确了建设时间表、路线图,促进各责任部门各司其职、紧密协作,合力推进建设工作。
2017年以来,常州市、辖市区和乡镇(街道)三级财政共投入近9400万元,有力保障了建设资金需求。
常州市文广新局还会同常州市委宣传部、常州市民政、体育、卫计委、司法等部门建立了重点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组建督查工作组,定期通报建设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天宁区茶山街道同济桥社区举办“风筝节”活动。图片来源:常州晚报
统筹整合共享 各地探索出特色经验
常州市文广新局社文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常州市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启动之初,就明确了“整合资源、盘活存量、综合利用”的总体思路,只要是现有设施能够满足基本公共文化需求的,一律不再进行改扩建和新建。
基于此,各辖市区在建设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和群众文化需求,探索出了建、管、用的标准体系。比如,天宁区、钟楼区的中心城区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针对面积偏小、功能偏少等问题,通过与周边社会资源加强合作共建弥补不足;金坛区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其中尧塘街道谢桥村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出资搭建了高标准的新戏台,当地村民众筹邀请各地戏团进行演出。
丰富服务内容 彰显文化特色
文化扎根基层,百姓得了实惠。在常州市,不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服务百姓的过程中,都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经验。溧阳市把中心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村史陈列室、地方文化特色项目相结合,打造文化小礼堂,采取星级评估机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新北区示范点的建设与“书香新北”紧密结合,把报刊图书放置到群众办事集中、活动密集的地方,进行开放式管理,提高了设备、设施、资金的使用效益。
常州市还通过“社区天天乐”“文化100”“文化点亮生活”等品牌活动的辐射效应,推动优质文化资源进社区、进基层。据统计,2017年共送戏(含演出)超1500场,送电影超12000场;推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常州市图书馆通借通还;推出常州原创广场舞大赛,500多支队伍积极参与,常州市文化馆创编14套常州原创广场舞,培训市民2.7万人次,11月,这一事迹被《人民日报》专题报道。
为进一步增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供给能力,武进区湖塘镇的44个社区还全部配备了专职文化管理员,他们由镇统一管理考核,负责村(社区)中心的管理和群众文化活动的指导服务;“管理员+志愿者”文化志愿服务新模式也逐渐成熟,全年每个社区平均开展20多次文化活动,让服务中心日益成为“百姓的舞台、文化的乐园”。(常州晚报 赵文中 刘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