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河建城、河随城迁、河城相套,迤逦蜿蜒的大运河既是常州的文脉、商脉,也是枕河而居的常州人剪不断、化不去的绵绵乡愁。因着这份情怀与信仰,他们用行动宣传、保护、传承着运河历史文化。市运河办智库专家邵志强就是其中之一。
从小住在运河边西吊桥太平巷的邵志强,一生沉醉于研究运河历史文化。在他看来,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传承好运河精神与文化,使其成为老百姓需要的景观河、文化河、健康河,是一个需要持续思索的课题。“保护母亲河,爱护大运河,应该成为常州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大河”记忆总有着温暖底色
城水相依,人水相亲。常州人对大运河的亲厚,邵志强有一个生动的说明:“老常州人嘴里,不论长短宽窄,所有的河都是小河,只有大运河才算大河,用常州话讲‘大河上去’,讲的就是这条河。”
不仅仅称呼亲切,常州人对运河特性的总结也都极其生动。
“我还记得我奶奶那时候老叮嘱我们不要去运河里游泳,因为大运河交通繁忙,船只很多,容易出危险。但我们小孩都不会听,偷偷摸摸,夏天哪天不到河里去呢?回来还要撒谎。” 邵志强说,这时,奶奶只消用手指甲在手臂上一划,就能让孩子们的谎言当场“穿帮”——大运河的水是长江水,相对浑浊,去过河里,身上必定留下一层黄黄的颜色。好像看不见,但用手一划,就能看出一道白印子。“这些场景现在想来还是很温暖。”
十几岁的时候,邵志强离开过常州,再回已是十年后。“再看运河觉得它变小了,其实是人长大了。另外,随着城市发展,运河两岸居住的人口也增多了,令它视觉上看来小了。”
再后来,邵志强亲身经历了运河拓宽、南迁等。“结束了航运使命的运河,凸显出文化和景观空间的属性,开始焕发新的活力。”
最珍视常州文化千年情感的流露
由奔牛九里入境,至横林古槐滩出境,45.8公里的大运河常州段沿岸,工业遗存、私家园林、桥梁津渡、寺塔经幢等遗迹比比皆是。但对邵志强而言,情有独钟的一定是东坡公园。
苏东坡一生十多次由水路舟行大运河来到常州,“眷此邦之多君子”,最后终老也在常州。他去世当年,常州人在其泊舟之处建了“舣舟亭”。往事越千年,常州人对东坡的纪念之情未曾改变,东坡公园正是以舣舟亭为核心而打造的。
邵志强介绍,东坡公园中,舣舟亭三面环大运河,半月岛更是完全被运河包围,这在京杭大运河中绝无仅有,全国政协京杭大运河考察团毫不吝啬地将其赞誉为“运河之宝”。“除了舣舟亭,这里还有仰苏阁、东坡书院、洗砚池、龙亭、御碑亭、万寿亭等很多很多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迹,河畔以苏东坡为原型的铸铜塑像《大江东去》还曾获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在这里,常州文化近千年情感的流露你都可以看到、抚摸到,不论何时来走一走,都能得到一种慰藉、一种纾解。”
提及东坡公园什么角度最美,邵志强脱口而出:“从朝阳大桥看向半月岛的角度。远处有塔,近处有水,中间有仰苏阁、雕塑,还有各种树木。”他尤其记得,仰苏阁启动修缮后,为定天际线,时任市园林局副局长的他整整4个月每天一上班就来到朝阳大桥,一站就是一个小时。“这个角度的照片,我拍了不下1000张。早上和夕阳西下时,最美。”
大运河的保护工作不会一蹴而就
作为常州历史文化名城地方文史专家组组长,邵志强时时刻刻关注着大运河的保护、传承与利用。
“常州这座城市自开埠以来,两千五百多年间的发展和这条河的关系太密切了。”邵志强说,对待这么重要的河,对待这份世界遗产,理应有正确的态度。“我一直梦想着,保护母亲河,爱护大运河,应该成为常州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大家一起尊重它、敬畏它,花非常大的力气去保护它、传承它,同时也合理地利用好它。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保护占第一位,并且保护手段应该越来越刚性。”
他介绍,对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已经有很多感受得到的具体动作在推进落实。比如,核心区运河段的慢行步道已经基本建设完成,沿岸的亮化工程正在调试,运河五号、原大明厂整体建筑、原国棉三厂民国建筑群、原国棉一厂刘国钧办公楼、南港码头等工业遗存的保护与利用初见成效,每天傍晚到运河边散步、骑行等健身的人越来越多。“为了不破坏,我们想了很多保护措施,尽量不干扰运河的本体,而是做了很多可拆卸的廊桥、木栈道,对年久失修的栏杆、道路进行了恢复历史风貌的修补,使运河更赏心悦目。”
但他同时也特别谈到,大运河的保护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近几年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是一部鸿篇巨制,有很多项目等着去做;但每一个项目都需要深思熟虑,都需要时间来打磨,同时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甚至是几代人一起努力。“我们不会寄希望于一次性做完,但我相信,会越干越好,相信我们的母亲河会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常州日报 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