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聚焦 >> 内容
运河访谈:用镜头留下大运河的时光标本
发布日期:2018-12-20   来源:常州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里,被誉为“中国大运河摄影第一人”的汤德胜,3次全程走完大运河,在岸边、船上、空中,用相机记录下这条古老河道的沧桑往事和历史变迁,积累下2万余幅珍贵的经典摄影作品——在运河边长大的他,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母亲河的热爱。他说,自己也将用这种方式,继续关注大运河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期待大运河在大家的呵护下变得更加美丽。

  半个世纪的运河拍摄情缘

  对水的喜爱伴随着汤德胜的童年与少年时代。“我的房间,打开窗户就能看到运河。清晨,纤夫的号子声,船夫的摇橹声、撑篙声,声声入耳。”小伙伴们当年在运河中嬉戏的画面,就定格在他的一张老照片中。“当时大家正在打水仗,我突然灵机一动,拿了叔叔照相馆中的德国照相机,就到河边拍他们。有几个发现了不好意思,赶紧坐到河里,一坐下来,人错落有致,正好被我抓拍下来。”

  再拍运河,是1969年。“从部队回来,不知怎么想出一个办法,把我叔父的自行车借过来,我们四五个小伙子就开始走运河。”汤德胜记得很清楚,一路骑到新闸,就看到了摆渡,“那时运河上的桥还寥寥无几,一条木船在那里,送往来过客,招手即开,不要钱,我们很感兴趣。后来又到奔牛农场,看到车运河水灌溉农作物,也很有意思。”

  这些画面与故事促使他们越走越远。几年中,夏天往北走,冬天往南走,不知不觉就把大运河全线走了个遍。那个年代,吃住都很困难,没有帐篷,有时就住在小船上或者运河沿线的工地上,吃的是自己带的干粮。尽管如此,汤德胜并不觉得苦,只感到大运河的历史、河道上发生的许许多多的故事,以及积淀下的深厚文化都太值得去拍摄和记录了。

  拍变迁,更要拍出人文内涵

  上世纪60年代百万民工正在疏浚的运河、70年代某个清晨十分忙碌的运河、80年代横穿千年龙城的运河……汤德胜的一系列摄影作品,为大运河现代发展史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影像资料。这其中,反复出现在他镜头中的拍摄地点有几处。“一是魏村那里的德胜河口。从最开始的一个小土水闸,到上世纪70年代建了比较好的大闸,再到90年代重造了上规模、可以通行千吨级船的大闸,这几个过程我们都见证了,也都留有影像。还有就是市区的东门水门桥、前北岸和青果巷”。

  汤德胜说,拍运河,除了记录它的变迁,也想拍出它的人文内涵。“一条青果巷,半部常州史,出了太多的名流雅士,是最能体现常州人文底蕴的地方之一。”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条件有限,既没有航拍器械,周边也没有高楼大厦,要拍青果巷全景本是个难题。

  碰巧南京有关方面委托他航拍省内知名景区、大型工程,汤德胜一偿夙愿:“载我航拍的飞机每次都从常州起飞,我就留了个心,要飞过大运河的时候,让人将我五花大绑吊在舱门口,猛拍几张。”

  那会儿胶片感光度低,飞机速度又快,汤德胜每次都带上最好的设备,并且提前构思好。“16个半天中,留了2000多张航拍照,非常珍贵。青果巷全景照、大运河航拍照,都是那时候拍的”。

  期待两岸光与影更好地串联运河故事

  2013年9月,配合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汤德胜摄影文献展”在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开幕,汤德胜精选出来的200多幅摄影作品,一下子让观众“重新认识了大运河”。

  这几年,汤德胜的大运河系列作品频频受邀亮相国外展馆,“已经在法国、美国、日本展出过,新加坡、俄罗斯有关方面也表达了邀请意愿”。

  每一次应邀在外办展,汤德胜都能真切感受到世界人民对世界文化遗产、对中国大运河的向往与赞叹,让他分外感动。他也十分希望有更多的国内外朋友到实地一睹大运河风采。“大运河现在不仅仅是我们的母亲河,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所以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遗存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建筑要统筹规划好,如果能重现江南水乡建筑的古韵味就更好了”。

  他还提到,常州大运河沿线逐步推进的亮化工程,为夜幕中的运河风景平添了一份风雅和韵味,美妙的光线也给到运河边休闲的市民营造了很好的氛围,“但让运河亮起来还有提升空间,是不是可以考虑把运河沿线老建筑、楼宇也同时亮起来,用光线、影像把运河故事、常州人文历史有机串连起来。这样,当我们泛舟运河的时候,可赏可玩的内容会更加丰富”。(常州日报 周茜)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热线:0519-85680855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