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张操作台,分别围坐着七八个人。他们忙着手头的工作,偶尔交谈聊天,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这是记者日前在金坛区朱林镇三星村“残疾人之家”看到的场景。
据统计,金坛农村持证残疾人超过11000人,占金坛区持证残疾人总数的85%。“相比于城区,农村残疾人的就业机会更少,务农能力也有限,因残致贫占目前农村低收入人群的大部分。”金坛区残联理事长臧华表示,为改善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现状,金坛区残联与卫计、农林、工商联、镇、村等部门多方联动发力,结合农村实际,以三星村“残疾人之家”为试点,探索提升农村助残扶贫“造血”功能路径。
2017年12月1日,三星村“残疾人之家”作为金坛首个以“农疗+工疗”模式运行的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正式运转。通过前期镇民政、残联工作人员走访宣传,吸纳了三星村及全镇其他4个行政村的精神、智力、肢体残疾人共17人,其中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21岁。
三星村“残疾人之家”用地为原三星村委的办公用楼,现建有主体功能设施“八室两间一地”(“八室”是会议室、图书室、康复健身室、心理辅导室、多媒体娱聊室、棋牌室、监控室、办公室;“两间”是操作间和厨房间;“一地”是蔬菜种植基地)。目前,通过流转村民土地,“残疾人之家”的蔬菜种植基地面积为8亩。管理员陆乐说,残疾人参与田间劳作,每人一天的工钱是60元,“希望通过播种、施肥、除草这些农疗项目,能让他们学习干农活的能力,以后也可以自己种田,自食其力”。
蔬菜种下了,销路怎么办?三星村党总支副书记、“残疾人之家”管理员张梅红告诉记者,镇民政部门已与朱林镇小学、卫生院、养老院初步达成意向,“残疾人之家”未来可能成为这些机构的蔬菜供应方。“开春后,我们打算建造蔬菜大棚。对蔬菜种植基地旁边的这片鱼塘,我们村委也正在跟村民洽谈,准备流转过来,既可以丰富残疾人的农疗项目,也能增加基地农产品的种类”。
45岁的傅芳(化名)精神二级残疾,她儿子也是残疾人,属于“一户多残”家庭,一家人就靠她丈夫打零工和家里一亩农田的微薄收入生活。记者在工疗车间看到,傅芳正动作娴熟地进行纸箱底板的折叠、粘贴,“一开始不熟练,一天只能做四五十个,现在每天能做100多个了。”陆乐向记者解释,做纸箱这个工疗项目分为底板、围板、封盖、贴花、组合成箱等工序,由6名残疾人分工序合作完成。
除了纸箱折叠,另一张操作台的工疗项目,是为三星村一家企业生产的电动三轮车、摩托车所用的电瓶夹子的夹柄套上橡胶套。傅芳白天在“残疾人之家”做纸箱底板,下班后带上夹子自己在家做,一天有近20元的收入。
在为残疾人提供“农疗+工疗”辅助性就业岗位的同时,“残疾人之家”还对三星村其他低收入家庭产生了辐射带动作用。2017年12月中旬以来,“残疾人之家”从全村35户农户家中收来大米,以批发和零售的方式,售出大米近9000斤。下一步,计划将农户家的草鸡蛋、家禽等纳入“残疾人之家”统一销售。
每天早上7点就到“残疾人之家”,开门、打扫卫生、买菜、做质检员、为残疾人计件,张梅红的一天十分忙碌,但她一点不觉得累。“我们村并不富裕,缺乏经营性收入。”她坦言,以前村委想帮扶村里的残疾、贫困家庭,能做的就是逢年过节发放些慰问金,只能暂时治标。“‘残疾人之家’运行后,不仅残疾人的生活有了盼头,我们村委也看到了助残扶贫从‘输血’到‘造血’转变的希望”。(常州日报 陈玉婷 徐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