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明出行 >> 内容
邂逅非遗 常州杨桥庙会竟比过年还要热闹
发布日期:2018-03-26   来源:文明网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农历二月初八,常州市武进区杨桥老街举办第十届杨桥庙会,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庙会集中展现了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从早上9点到下午3点多,“乾隆皇帝下江南”、市级非遗项目调犟牛、调三十六行、杨桥捻纸等民俗节目一个接一个上演,常州市区及周边城市的数万名游客慕名前来。杨桥本地人更是家家户户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他们心里,每年的庙会可比过年热闹多了。

  巡游、走会、唱戏,从早上热闹到晚上

  “大家往后退一退,乾隆皇帝有话要和大家说。”早上9点半,一名身穿侍女服饰的群众演员一边指挥“侍卫”们把人群拦起来,一边维持现场秩序。此时“乾隆皇帝下江南”巡游节目已在锣鼓声中沿河划船上岸,由专业锡剧演员和村民们扮演的皇帝、嫔妃、侍女、侍卫等各种宫廷角色共三十余人在太平庵内举行开光仪式。现场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围成了密密麻麻的圆圈,为了能和“皇上”近距离接触,纷纷涌上前去。

 

“乾隆皇帝下江南”巡游节目。图片来源:常州晚报

  杨桥庙会的重头戏是下午的“走会”活动,由会旗队、彩旗队、锣鼓队、手执兵器的“衙役”等在队伍前面开路,后面紧跟舞马叉、掮轮车、调狮子、调犟牛、调龙灯等10余支文艺表演队伍。郎中、铁匠、皮匠、裁缝、木匠、竹匠、泥水匠等反映当地各个行当的调三十六行队伍紧随其后,队伍的最后是八抬大轿的城隍菩萨,整个队伍有四百余人。“走会”队伍所到之处都挤满了观看者,杨桥老街窄窄的小道上,队伍有时都挪不开步子。

 

“走会”活动。图片来源:常州晚报

 

“走会”活动。图片来源:常州晚报

  2018年是杨桥的第十届庙会,与以往不同的是,杨桥地区的企业家和个人纷纷出资赞助此次庙会,搭建了戏剧舞台,白天表演由群众自发组织的三句半、萨克斯、舞马叉等文艺节目,晚上武进锡剧团为村民带来《哑女告状》《玉蜻蜓》《珍珠塔》等锡剧专场演出。“台下人太多了,我刚刚有点紧张。”看着台下满满当当的观众,刚表演完舞马叉的徐细初捂着心口说。

  图新鲜、找怀念,外乡人也来凑热闹

  杨桥庙会不仅是当地人的盛典,许多外乡人也来凑热闹,每年特地赶到杨桥看庙会的人也不少。“我们一道过来的有十几个人。”家住漕桥镇的邹春梅告诉记者,他们乘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特地过来看庙会,感受民俗文化。

 

杨桥老街窄窄的小道上挤满了人。图片来源:常州晚报

  “吃了饭,我杨桥的姑姑一定要让我来体验一下。”李振洋平常住在常州市区,二月初八来走亲戚,在亲戚的强烈推荐下过来看庙会。“他们都表演得非常灵活、生动,把老百姓生活里面的劳动细节都戏剧化了、艺术化了。”李振洋补充道。

  外乡人有的图新鲜,有的图热闹,也有的是对杨桥庙会有着深刻的情感。家住前黄镇的赵卫国已经70岁了,他每年都会来看庙会,“我妈是杨桥人,我妈在的时候年年都陪她回来看庙会。”赵卫国回忆起往事不禁湿了眼眶,“现在我每年还来看,就当是帮我妈看。”

  过年不请客,二月初八人多才热闹

  杨桥有个传统,过年一般家里都不宴请宾客,要到二月初八这天才会大摆酒席,把所有的亲朋好友都邀请过来吃上一顿。

  走在杨桥的街上,一路上都能看到在炉灶边忙得满头大汗的乡村厨师和手捧托盘穿梭各家宴席之间的上菜助手。

  朱师傅二月初八这天要烧三个人家的午宴,共20桌。忙里偷闲,他告诉记者,过年倒没什么生意,二月初八平均每户人家要摆七八桌宴席。“这条街上我这样的厨师大概有二十几个,每个厨师至少要烧两三家。”他指着身后这条路说道。

  朱青海家2018年就请了八桌人,“过年的时候,家里没有请客,趁二月初八把常州市区、无锡的亲戚朋友都邀请过来。”看着四代同堂,人丁越来越多的大家庭,朱青海表示非常欣慰,“一年也就聚这么一次,能把这么多人凑齐不容易。”在他看来,庙会不仅仅是民俗文化传承,更重要的是给了亲人相聚,多了交流情感的机会。“我们老杨桥人觉得庙会比过年重要,杨桥庙会也比过年热闹多了。”朱青海说道。(常州晚报 吕亦菲 朱寿康 余国良 高岷)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热线:0519-85680855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