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以上的老员工里有她;从一线员工苦干出头成为管理人员的是她;从进厂那天起就博得周边员工喜爱,领导认可的员工还是她……即便如此,你走在车间,路过食堂,却依旧难以认出张回静来。今年45岁的她是那样的普通,隐然于千余员工间,不带起一丝风响。
言传身教的好榜样
1998年3月张回静应聘到侨裕上班,到了缝纫车间,一排排缝纫机轰鸣,一盏盏日光灯眩目,可她却连个缝纫机也玩不转。她很倔强也很要强,先是认了个车间老师傅,整天一大早来自己摸索,到老晚别人下班了她还在练习着,就连中午吃饭也是匆匆扒拉两口就回到机器上,就着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碎布料不停练习。功夫不负苦心人,短短3个月后,她就一跃成为了数百人车间的熟练工,让每个人都惊讶不已。时任缝制车间主任的杨伟民副总裁对此记忆犹新,对她刮目相看。
成为了熟练工,大多数员工就是加班加点干活计件制多挣钱。但张回静却没有这样,她在快速干活的同时,总是对前来询问技术的新老同事毫不保留地倾囊相授,她说要帮助大家一起提升技术、一起提高效率,既帮企业提升产量也帮大家提高收入。遇到班组有员工请假时候,她总是主动站出来把任务带掉,不影响班组进度,不拖累车间产量。人家员工工作8小时,她一个人要连续12个小时,但她还是无怨无悔。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同班组的同事都抢着分摊任务,体现出工友的团结友爱。继而这良好风尚也被全车间发扬光大,延续至今。
侨裕是个有大爱的企业,企业创办近30年来先后捐助教育灾区达1.5亿元,这其中很多次的自发捐助,张回静每次都冲在车间最前头,虽然金额不大,但凝聚着她用仅有的生活费用挤下的爱心;爱心献血她也积极参加,企业安排员工放假休息,她也坚持着回到车间干活,还连说没事没事。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张回静这20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属于自己的模范之歌。2013年她全票当选侨裕控股集团十佳道德模范之星,成为全集团学习的榜样。
技术创新的有心人
在侨裕,技术革新是研发部门工程师们的强项,但也是广大普通员工的舞台。在这里有省劳模郭志望的装配新技术,有维修班电工吴军的节能新工艺,也有缝制班组长张回静的技术新突破。
虽然张回静仅仅是初中文化,但她长期担任缝制车间班组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二十年如一日地思考探索,也一样干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博得了车间上下的一致称赞。作为缝制车间尖刀班组长,她是车间公认的技术能手。日常工作中她不仅要带好手下组员及时、高效完成车间生产任务;同时自己还要承担起整个车间的产品首件封样和产能攻坚;配合技术研发部完成新品开发,试验新的车缝工艺,成熟后对全车间员工进行培训推广。作为尖刀班组长,她还是车间主任的贤内助。她积极配合车间管理,组织职工学习培训;她定期开好工会小组会议,组织开展“职工小家”创建;她带领职工钻研技术、开展“合理化建议” “师徒结对”;她乐于帮助其他员工不断提高缝制技艺,提高产能效益;在安排工作时也总是毫无私心,总能做到公平公正,让本组和车间员工心悦诚服地称一声“张师傅”。
2009年的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几件穿管面料被管件顶破的退货产品,也听到了有些客人投诉公司产品类似问题,对企业信誉带来不良影响。她心里有些不安,因为面料是她缝制的,所以她一直冥思苦想希望能改进。有一次她去裁缝店送衣服修补,裁缝说这个裤边容易脱线我帮你先卷边再缝。“一语惊醒梦中人”,张回静茅塞顿开,一下子有了思路。她上班后就找了一小块废面料,在常规缝制工艺前道先把毛边面料卷边一厘米然后再正常操作,完成后套上管件先送车间主任检验是否可行,获得车间主任支持后,找到了研发部负责面料管件的相关工程师,一起进行了很多次测试,发现完全可行。从那时开始,全缝制车间所有面料都增加一道卷毛边工序,每次增加成本5分钱,占产品总成本的0.5‰,却一举解决了行业内长期使用套管件顶破面料的顽疾。使用新工艺8年来,累计完成面料上亿件,未发生一起上述类似质量事故,赢得了海内外客商的交口称赞。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侨裕引领全国民营企业家先河开创绵竹班,帮助四川绵竹的106位孩子来常州复学。企业要赠送孩子们一大批书包,又是张回静主动请缨接下这次任务。她之前从来没有做过书包,但她依靠女儿书包样品,自己扎实的缝制功底,带领车间同事连夜加班赶制出了106个款式新颖实用的漂亮书包。当把书包送到孩子们手中,看到孩子们个个开心的笑靥,张回静充满血丝的双眼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张回静就是这样一位好员工,连续获评十多年的集团优秀员工,蝉联三届集团十佳道德模范之星,2016年获得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获得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常州日报 王晶庆 刘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