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常州市不少残疾人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当时的戚墅堰区积极妥善安置盲聋哑残人员参加工作,全区94名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四残”人员全部就业。
他们很早就成立了“四残”人员生产自救小组,采取“滚雪球”的办法,依靠本身的积累、政府和有关单位的资助,逐渐扩大发展。由生产自救小组合并建立了两个社会福利厂,能生产几十个品种,产值和利润年年都有较大增长。
那时,这两个厂的“四残”人员每月平均收入为三五十元,由过去的“救济户”变成“存款户”。据统计,有44名“四残”人员的存款一万零两百余元,67%的人员建立了幸福美满的家庭。
第三无线电厂工人王曼清,是个聋哑人。她利用业余时间学会堆绒,制作的绒猫图曾作为省盲聋哑人的礼品,赠给世界聋哑人联合会组织。图片来源:浦炳炎 摄(1982年2月6日报道)
在常州人民迈入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残疾人也不掉队。王德林的“一加爱心社”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参与各项公益活动,同时,他们自身的生活也一天天改善。这是王德林和志愿者一起为武警官兵做腊八粥。图片来源:常州日报
如今,常州市已有24.4万残疾人。像当年那两个厂的“四残”人员一样,这些残疾人也自强不息,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努力创造幸福生活。
在2018年4月26日举行的常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常州市委书记汪泉表示,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政策保障、经费投入,重点在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托养、维权、文化、体育、无障碍等方面提供更多更好的保障和服务,不断提升残疾人生活水平、生活品质和社会地位,让广大残疾人与全市人民同步迈入高水平小康社会。
“一加爱心社”社长王德林无疑是其中的榜样和模范。7岁时,王德林由于车祸导致胸椎以下瘫痪,手术切除了左肾、脾脏和大半个肝脏。但他不甘心将生命浪费在3平方米的床上,不仅自学完成了高中课程,还创立了“一加”青年志愿者服务队。1999年以来,他趴在床上接听了10万多个求助电话,帮助求助者。王德林的个人志愿服务时间累积达到65700多小时,由他创办的“一加”爱心社注册志愿者超过8000人,募集善款近100万元,结对帮助残疾人、孤老等群体。
近年来,随着志愿者队伍的扩大,“一加”已辐射到多个省区。2018年5月,一加爱心社在西藏成立分队,这是一加爱心社在陕西、河南、安徽、扬州、溧阳等地建立志愿者分队后,成立的第6个异地志愿者分队。(常州日报 吴同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