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佳佳(化名)今年14岁。2015年8月,佳佳因为爸爸失联、母亲在服刑而被警方送进市救助管理站。依靠着我市的困境未成年人救助政策,佳佳在市儿童福利院度过了他的童年,生活在“模拟家庭”,他有“爸爸”、有“妈妈”,还有“兄弟姐妹”。满14周岁后,佳佳转入了市福利院,如今念初中的他每天上下学都有院内的工作人员接送,也给他报了辅导班,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还会定期带他去见妈妈。几年过去,佳佳已经从刚入站时那个彷徨无措的小男孩长成了独立自主的小小男子汉。
近年来,常州市构建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与保护体系,儿童福利保障范围逐步从孤弃儿童扩大到农村留守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流浪儿童等困境未成年人群体。今年,常州市民政局更是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对全市的大救助体系进行调研,重点关注困境未成年人的救助,为困境未成年人撑起一把“保护伞”。
制定政策、机制,对困境儿童兜底保障
所谓困境儿童,包括孤儿、父母监护缺失、父母无力履行监护职责、贫困家庭的儿童等遇到社会性困境的儿童,也包括残疾儿童、重病儿童等陷入生理性困境的儿童。
2016年,民政部正式成立未成年人(留守儿童)保护处,这标志我国儿童保护和儿童福利体系建设步上新的台阶。
我市的困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近年来也一直在稳步推进。从2010年起,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市孤儿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社会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的实施意见》等一批政策法规,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打造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平台、四级联动工作网络以及各部门协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了12355未保热线、“爱心同行”“阳光驿站”等一批服务品牌,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建工作站、儿童之家,聘请救助保护督导员。
以常州市救助管理站为依托,常州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于2006年成立。2015年3月,“常州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正式更名为“常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以下统称为常州市救助管理站),服务对象延伸为困境未成年人,为有需求的困境未成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服务。
2017年,市救助管理站改建了280平方米的未成年人功能室,为组织困境未成年人开展各项活动提供了阵地。
2018年,在现有的基础上创建了未成年人普法阵地,帮助他们掌握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意识、提高自护能力,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儿童利益最大化,是我们近年来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始终遵循的原则。政策的制定,让我们对流浪、留守、监护缺失等困境儿童能进行兜底保障。”市救助管理站书记兼站长、市未保中心主任赵灵告诉记者。
立足本职,帮流浪未成年人返乡回家
今年4月9日,新北区安家派出所在南京市栖霞区齐东苑小区,抓获一名涉嫌收买被拐卖儿童的犯罪嫌疑人,现场找到女婴小木(化名),原来小木是被亲生母亲拐卖的。
4月20日,派出所将小木送至常州市救助管理站。经观察、了解,发现其有新生儿黄疸和先天性心脏病,救助管理站随后便将其送至儿童医院住院治疗,出院后送往市儿童福利院托养。后来,小木因肺炎再次入住市儿童医院,生病及出院后,均得到了很好的照顾。
在救助期间,救助管理站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多次与案件承办方商讨小木的安置事宜。经与其母亲户籍所在地宿迁救助站联系,现小木由宿迁市救助站托养于当地儿童福利机构。
据了解,市救助管理站对每位到站接受救助的流浪未成年人都会做好家庭监护和需求评估,按评估结果提供临时食宿、亲友联系、护送返乡等服务,让每位受助未成年人都能得到及时、妥善的救助安置。
建立回访制度,关爱跨越时间和空间
为了防止返乡后的未成年人重复流浪,市救助管理站还建立了回访制度,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联系当地政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2012年颇受关注的流浪在常州的贵州杨家三姐弟,因为妈妈离家出走,爸爸撇下他们不管,他们原本栖身在常州安家的民房过道,被发现后送往市救助管理站。经多方协调,最终被安顿在贵阳市儿童福利院。
考虑到三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常州市救助管理站承诺会一直资助三人直到完成学业。从2012年至今,市救助管理站已连续7年通过实地走访,电话慰问等形式对三人进行回访,每年都给予3000元的资助。2014年“六一”前夕,为了解三人的学习、生活状况,市民政局、救助站一行数人远赴贵州,实地看望了姐弟三人,为她们送去了5000元慰问金和书包等学习用品。
据了解,现在村上为姐弟三人和爷爷奶奶都办理了低保,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
借力社会组织,呵护困境未成年人成长
2017年开始,常州市民政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始试点专业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困境未成年人(留守儿童)。新北、钟楼、天宁三城区分别由三家社会组织完成项目的具体实施,主要为困境未成年人提供入户排查、分类评估、精准帮扶、亲子教育、情绪支持、政策宣传、法律援助等关爱保护服务。2017年至今,共开展各类团辅活动及主题夏令营72场,受益困境未成年人达1500余人次。
今年38岁的王丽(化名)腿有残疾,丈夫长期在外打工,王丽和儿子、公公一起住在安置小区。2018年4月,常州市新北区恩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金建红在对新北区低保困境儿童家庭走访时,与王丽有了初次接触。
第一次家访时,社工发现王丽十分焦虑,不时唉声叹气,还不时指责儿子小林(化名)不听话。小林当时13岁,已经上六年级了,看到妈妈要打他,委屈地掉下了眼泪。见此情景,社工赶紧安抚小林,并与王丽聊起了家常。
原来,王丽的丈夫患病,为不影响家庭,他近几年一直在外地打工,与家人联系甚少。小林性格内向、敏感、不善言辞,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水平。小林爷爷身体不好,长期服药,离不开人照顾。王丽只能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打零工,虽然还有低保补贴,但远不能满足一家老小的开支。在家庭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王丽内心的焦虑情绪一再累积,脾气急躁,母子关系也很紧张。
经过对王丽家庭的系统评估,社工决定通过个案服务为王丽提供情绪支持、亲子关系指导、婚姻辅导和职业规划等服务。
经过8个月、6次个案服务后,社工回访再次见到王丽时,她不再是当初那副愁眉苦脸的样子,脸上多了笑容,整个人灿烂了很多。她高兴地拉着社工们的手向他们描述家庭近况:儿子小林学习成绩提高了很多,自己也在学着与小林“好好沟通”,夫妻现在每周通一次电话,家里的气氛没那么压抑了……
“现在,母子俩还加入了我们的志愿者队伍,他们说,以后还会多参加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金建红说。
精准化帮扶,持续保护困境未成年人
市救助管理站未保科科长陈晓琴告诉《常州晚报》记者,每年,救助管理站救助的流浪未成年人有40多人,基本都能送回原地;但还有少数因监护人缺失,暂时由政府兜底。
据了解,2015年至今,市救助管理站托养在市儿福院、市福利院的孩子共有29人次,大都是服刑人员子女。
据悉,接下来,市救助管理站还将深入健全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推动政府购买服务、完善政策保障,在社会化参与、精准化帮扶、专业化推动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持续保护困境未成年人。(本版文字 常民宣 吴燕翎 本版图片 朱臻 部分由常州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常州市救助站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