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我市出台《关于试点推进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建立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规范和落实基本报酬定期增长机制,并做到“上岗有渠道,提升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待遇有保障,评价有规范”。目前,我市正在新北区、天宁区、钟楼区展开试点,逐步推进全市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
所谓“三岗十八级”,是指将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岗位分为正职、副职和一般工作人员3类,并根据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相关专业水平等,设置相应等级。比如年度考核连续两年优秀的,可提前升一级;博士研究生获得全国高级社会工作师资格的,累计可以提升3级。从中不难看出,这一文件除了向出色的工作表现倾斜,也在努力吸引高学历人才,鼓励社区工作者实现学历提升。
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截至5月底,我市共有社区(村)1020个,社区工作者近万人。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治理处处长王江华说,社区工作者上接政府职能转移,下为居民提供服务,是整个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而也被称为“小巷总理”。但是一直以来,这个群体尚存在“队伍不稳定、选聘不规范、晋升不通畅、能力不适应、任务不明晰、保障不到位”等问题。
这也导致部分市民对社区工作者还保留着固有印象,以为社区工作就是家长里短、婆婆妈妈。确实,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市不少“小巷总理”都由退休阿姨担任,她们阅历深、接地气,调处矛盾有方法,为民服务有热情,戴着红袖箍在社区里转一转,和居民熟悉得就像自家亲眷,成为居民高度认可的“婆婆妈妈”。这其中,就有“全国最美基层干部”许巧珍,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为所有社区工作者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
近年来,在创新社区治理和提升服务效能的时代要求下,我市的社区工作者年纪越来越轻,学历越来越高。如今新考录的社区工作者,普遍拥有本科学历,研究生或在读研究生也不罕见。一批新时代社区工作者标兵也脱颖而出,如当选“2018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的汤亚平,当选“最美常州人”的张毅超、庄亚娟、肖建丽、常洪亚等,他们不仅有服务居民的热情,更有强烈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不过,社区工作者群体的总体收入并不高,去年我市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含“五险一金”的平均年收入为6.55万元。
如何在薪资水平不高的基础上,更好地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除了讲奉献,更重要的是构建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新格局,让“社工”成为更专业更受尊重更有奔头的职业。要实现这一目标,各项保障工作至关重要。比如建立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规范和落实基本报酬定期增长机制,形成较为完整的职业发展体系,使每个城市社区工作者在工作年限增加、岗位提升、能力素质提高后,岗位等级和薪酬待遇随之提高。
同时,我市更加重视拓宽城乡社区工作者成长渠道,加大从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中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力度,注重把表现优秀、群众公认的城乡社区党组织书记选拔到街道(镇)领导岗位。
构建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新格局的目标,是到2020年城市社区工作者系统化管理、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发展体系基本完善,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显着提高,社区治理和服务质效大幅提升,社区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走出一条贯彻中央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彰显常州特色、切合基层实际的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新路径。 (朱雅萍 常民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