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聚焦 >> 内容
常州“非遗”文化进校园 为传承“解题”
发布日期:2019-01-02   来源:常州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有着800多年历史的“杨桥民俗文化”是常武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传统庙会被列入国家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5年5月,杨桥村委就成立了“古文化研究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先后挖掘出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调犟牛”项目还在2015年底上了央视“中国民间春晚”节目,并获得一等奖,这对于一个普通乡村来说,实属少有。

  可近年来,一个问题始终在“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脑海中盘桓:这些“非遗”传承人的年龄都已接近古稀,且有些传承人近年已先后作古,如何让非遗传承?解决接班人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杨桥民俗文化不能后继无人!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2018年7月3日,镇党委重点围绕“杨桥民俗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召开了有镇党委、杨桥古文化研究会、运村实验学校、杨桥村党总支相关人员以及“非遗”热心人士刘锡明、朱寿康等多人参加的座谈会。各方人士畅所欲言,摆事实、讲道理、出主意,一致指出了培养“非遗”传承人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运村实验学校校长杨波明确表态,学校要寻求特色发展、开发“校本课程”,把培养“非遗”项目传承人这一重要任务接收下来。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教育的前提下,学校合理安排,利用学生社团活动等阵地,把“非遗”传承人请进学校,让有兴趣有热情的学生接受“非遗”项目培养。

 

  会议明确,将“调犟牛”和“捻纸”两个非遗项目首先引入校园,由副校长巢拥军和陆可亚负责项目实施和课程资源开发。2018年9月1日起,该校利用双周周五固定的学生社团活动时间,把“调犟牛”的传承人唐正元和余国良及鼓乐手请到学校,对有热情、有兴趣的17名小学生进行项目培训;把“捻纸”传承人、63岁的朱琪先生请进材料和工具齐全的“捻纸工作室”,给有兴趣的28名初中生授课,指导他们制作捻纸作品。至2018年12月21日,两个非遗项目已经分别进行了6场次的培训,学员们兴趣浓厚,都已掌握了基本要领。

  让不少关心杨桥非遗的热心人士倍感宽慰的是,根据计划安排,2019年3月14日(农历二月初八),在杨桥古镇的传统庙会上,人们将会有幸看到:在一条“大犟牛”后面,紧跟着一条由运村实验学校学生扮演的“小犟牛”。

  “非遗”项目进校园,传承杨桥民俗文化,既是运村实验学校对地方文化建设的应尽责任,又是学校借助这一特色教育资源、有计划把它转变成学校特色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学校负责人表示,学校和地方政府将进一步合作,把杨桥民俗文化中的其他非遗项目,逐步列入 “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中。(常州日报 童华岗 吴玉祥 朱寿康 李垚 图文报道)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热线:0519-85680855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