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聚焦 >> 内容
一块手表,转动出70年光阴故事
发布日期:2019-05-17   来源:常州晚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从建国初期,一“表”难求,到现在的两极分化:要么完全不戴表,要么一块接着一块珍藏,小小一块手表“嘀嗒嘀嗒”,转动出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光阴故事。
  上世纪50年代:谁要有块手表,大冬天也要将衣袖绾得高高的
  上世纪50年代,对于普通人来说,拥有手表是一个很奢侈的梦想。那时候,看时间主要是靠太阳,常州的马路上,有手表的人非常稀少,如果当时有人戴手表,会引来别人的羡慕和尊重。那时的手表大多是进口表,像英纳格、梅花、罗马,以及小众一些的波浪多、铁达士等,基本上以高端人士佩戴为主,价格都在200元至500元左右。当时,在常州,200多元可以买一房家具了,500元就能买一套带客厅和卧室的房子。国产的手表是上世纪6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手表都算得上是奢侈品。一块“上海牌”手表价值120元人民币,大约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半年的工资。如果是瑞士等国外进口的,更是稀罕。于是,有人买了手表,晚上也舍不得摘下。即便是大冬天,也会将左手的衣袖绾得高高的,生怕别人看不见他的手表。看个时间,左手会划个夸张的弧度,就是要提醒人们,“瞧,我有手表!”
  上世纪70年代,他用“兜会”众筹的方式,买了人生第一块手表

  我市民俗学者、画家季全保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上世纪50年代,他家的抽屉一拉开,整整齐齐排列着七八块手表,是他这么多年来戴过的手表中的一部分,最老的一块是“钟山牌”,距今已经有40多年了。

季全保的第一块“钟山牌”手表


季全保家中收藏的一部分手表

  季全保向《档案柜》记者回忆,他的第一块手表,购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那时候,他高中毕业,进入东风印染厂工作不久。他十分眼馋戴手表的人,心心念念想自己“创”一只。他记得第一个月的工资是17元,而一只手表要好几十元,买不起。那时候流行“兜会”,大伙儿众筹帮一个人办件大事,下次自己要办事了,也可以这样请别人帮自己。他当了一次“会头”,在同事中发起了“兜会”,就这样你借5元,他借5元,凑到了钱。那时候买手表还要凭计划供应的票,他想方设法托人拿到了票,赶紧兴冲冲去买了一块手表,那是一块南京手表厂生产的“钟山牌”手表,30元,17钻,圆圆大大的表盘,比较厚重,样子不太好看,但当时是他能买得起的最便宜的手表了。季全保说,他至今还记得拿到手表那一刻欣喜若狂的心情。尽管不是名牌,但心里十分得瑟,参加共青团活动时,还故意把袖子撸起来显摆。没过几年,季全保又买了第二块手表,是天津产的“解放牌”手表,19钻,花了60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产手表、日本进口表、电子表三分天下
  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在中国吹响,仿佛一夜之间,人们被压抑许久的创造力和购买力就被迅速激发出来。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供销社的商品橱柜里,普通手表已经可以敞开供应,手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开始变得普及起来,成为一种普通日用品,作为财富象征的作用彻底消失。

  那时候,常州人佩戴上海产的品牌手表较多,能买块“上海牌”手表,也算是置办了一件家当。当时的上海牌7120型、海鸥、东风、钻石表等,价格是120元左右,可以算得上国产高档品牌表。季全保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如愿以偿换了一块“上海牌”手表,样子有点仿国外的,全钢,表身轻巧精致,21钻,手动上发条,这只手表花了他120元。

当年的“上海牌”手表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日本表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开始时的机械表有双狮、西铁城、精工,双狮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本表,开始大约90多元一块,后来款式更豪华,涨到200多元一块。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日本的石英表也进入中国市场,石英表走时准确,不需要保养,且价格又不算很贵,深受国人喜爱。季全保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改革开放后,有条件了,他买了第一块进口的西铁城手表。
  这个时期流行的还有电子表。季全保记得,有一年他去深圳出差,那里的电子表10元一只,他买了好多,带回常州送给亲朋好友,不过,比较麻烦的是,配套的钮扣电池不好买,后来只好再托人到香港带电池。
  70后的陈莉记得,她的第一只手表是电子表,白色塑料的表身和表带,那是1987年暑假,父亲去北京出差时,花了8元钱,给上初中的她带回的礼物,这只表通过按钮能调整时间、星期、日历,且能整点报时,功能挺多的,陈莉十分喜爱。但电子表怕水,水气进入就不能显示数据。有一次放学时天下雨,她没带伞,冒着雨跑回家,手表渗进了水,无法显示读数,还被母亲责骂了一顿。陈莉当天晚上睡觉时,把手表也放在了被子里,也许是受热后水气逸出,第二天早晨竟然又好用了。那只手表一直陪着她走上中考考场,后来实在是读时不准了才扔掉。
  现在:有人持手表无用论;有人却从中读出身份、品位
  时间的年轮进入当下这个智能手机几乎普及到每个角落的时代。对于手表,人们的态度往往分成截然不同的两种。
  一种态度是:坚决不戴手表。70后的田先生过去买过手表,但是已经很多年不戴了。他认为,戴手表太麻烦,有手机看时间就行了。他觉得,手表作为功能单一的计时工具,完全可以淘汰了。同样从不戴表的90后徐小姐认为,看时间的工具太多了,没必要买手表,花钱买表,不如买手机,手机比手表实用多了也有趣多了。
  另一种态度则是:在眼下,手表不仅仅是计时,更多的意义是身份、地位、品位的象征。在今天,还有人戴它,就像戴金银首饰一样,是服饰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季全保告诉《档案柜》记者,有一次,他和女儿季旻孜一起去迪拜,在当地的手表店里,他看到标价二三十万元的手表很随意地摆在摊子上,能放进柜台里的是标价几百万的手表。“哈哈,虽说不舍得买,但开开眼界,过过眼瘾,也是舒坦的。”季全保说,他参加一些全国性的民俗文化会议时,发现不少参会的成功人士已经将西装、领带、手表作为一种标配。表不一定要非常奢侈的名牌,款式和品位更重要,“你能从一个人戴的手表上看出他的品位。”他说,“你不能想象,一个西装笔挺、打扮得很有品位的男士,却不戴手表,拿着手机看时间吧?”季全保现在戴的是一只国产的飞亚特手表,是他60岁生日时妻子花了2000多元给他买的生日礼物,质量挺不错。而80后的女儿也戴手表,不过,戴的是一两百元的带指南针的运动型电子表,胜在款式年轻时尚。
  还有一层意义在于,手表本身代表惜时理念。他出去讲课的时候,有不少年轻人问他,为什么你现在还戴手表?他回答,我希望我能做一个守时和惜时的人。手表戴在手上,沉甸甸的,会有一种提醒自己惜时的感觉。(李桦 文 图片由季全保提供)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热线:0519-85680855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