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有什么需求?我们能提供什么服务?文明实践怎样传播出去?记者连日来在茶山采访,深切感受到茶山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建设,更像是一个文明“互联网”。
拓宽了解“需”的渠道
6月17日上午,蔷薇家园小区里,正在开展送服务到家门口的便民设摊活动。尽管天气炎热,但前来享受服务的居民还是络绎不绝。水电维修、厨卫电器维修和口腔义诊、免费理发以及修伞的志愿者们正在为居民服务。
“这是我们了解到居民的需求,开展的便民服务。”社区负责人说。
文明“互联网”一头联着百姓,为了拓宽了解“需”的渠道,茶山街道创新推行了“两包两联”工作法,街道干部包村(社区),村(社区)工作人员包网格。通过全要素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划分基础网格153个,专属网格29个,网格志愿者达490人。
网格志愿者广泛走访调查,倾听群众心声、关注群众诉求,实现志愿服务和个体需求“无缝对接”。
同时,街道还落实了文明实践“十必联”:凡是群众家中有难事、急事、病事,村(社区)工作人员必上门联系;凡群众家中有矛盾纠纷、信访诉求、当兵入伍、空巢老人、残疾人、育龄妇女、留守儿童的,村(社区)工作人员必上门联系,通过“量体裁衣”、“点单式”服务个体需求,让文明实践工作“到村、进户、见人、走心”。
增加平台“供”的能力
了解需求,还要能够提供服务。为此,街道搭建平台——茶山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作为重要阵地,目前平台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预计7月初对外开放。
据了解,实践所总面积约800平方米,将在不同区域展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成果和立足文化自信的建设手段。同时,充分利用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
此外,实践所内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招募点,将常态化招募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展示常态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
平台之下,全街道20个村(社区)文明实践站挂牌成立,整合80多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5000多名志愿者等资源,给广大群众宣传理论政策、加强社会治理、响应群众诉求、丰富文化生活和提供精准服务,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传播新时代文明能量
文明实践做得好不好,除了平台和队伍,还要看实践活动在当地是否成风化雨,更要看文明素养在百姓当中能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就是说,新时代文明能量还要及时传播出去。
新思想孕育新希望。“多年来,社区坚持‘EQ小板凳’公益项目,为新市民子女提供课后义务辅导,为社会培养下一代人才。”丽一社区80多岁的志愿者徐学勤从大学退休后,与社区的新市民子女们结下不解之缘,一有空她就为这些孩子讲解学业,排解压力,因此被推选为江苏好人。
新风尚带来新变化。“群众乐意,才能坐得进来,听得进去,不然就是免费送,也没人买账。”丽华一村社区党总支书记陆金龙发现,固定场所召集人要三请四邀,而“文明社区天天乐”就是现成的宣讲现场,不用发通知,群众蜂拥而至。三句半《安全生产就是好》、情景快板《扫黑除恶 守护平安》等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精彩节目场场获得满堂彩。
思想亮堂堂,口袋也要鼓囊囊。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清二社区创办了“开心农场”项目,16名残疾人开始在这个平台种植,成为了这里可爱的农场主。
街道中心厨房义务送餐、红梅村“白扬轩”理论宣讲示范点、富强新村宜居示范居住区改造、同济花园成功增设电梯工程……新时代文明实践一直在进行时,茶山试点,各村、社区同样在探索新路,走出茶山的文明实践“城市路径”。(凃贤平 陈秋萍 张莉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