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线报》《苏南报》是抗战时期的老报纸,70多年前时代风云、时事新闻,都原原本本地记录在上面。这些红色文献,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近日,在刚刚落成的岑村村政治生活馆党建工作展示厅,77岁的岑村村老书记蒋晓初充满激情地向记者介绍自己珍藏了10年的30多份红色文献。
据原《鸣凰乡志》主笔周锡伟介绍,新四军在1945年10月北撤过程中,大量报纸及档案遗失,能保留到现在的已经很少了,因此,蒋晓初保存的这批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献与文物价值。
老报纸是我党地下工作者遗留下来的
这批红色文献是武进区离休干部许为中所藏,10年前委托给了蒋晓初,其中大部分为抗战文献,也有少部分为解放战争时期的文献。
“许老1927年出生,2016年去世,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为地下党提供掩护,他家就是我党地下工作者的联络站之一。”蒋晓初说,1946年新四军北撤,这些红色文献是地下工作者们留下来的,许为中冒着生命危险将它们保存了下来。
解放后,许为中继续保存这些老报纸和红色文献。十多年前,许为中年纪大了,就想着找个人继续保存下去。“他看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岑村人,对家乡有着很深的感情,就托给我了。”蒋晓初说。果然,许为中找对了人,蒋晓初接手这些老报纸后,珍若拱璧,专门购买了一个恒温箱妥善保存了起来。
报纸上记录了70多年前的新闻
现在,这31份老报纸、老档案,已经被放置在展示厅的展柜中。蒋晓初的孙子蒋潇勇说,虽然爷爷保存了整整10年,自己还是第一次有机会仔细看这些报纸,“这些报纸年代长了,泛黄发脆,所以他平时不舍得拿出来翻看。”
记者看到,在抗日战争的报纸中,有1944年7月13日、8月29日、9月7日的《火线报》,1944年10月1日和1945年1月7日、4月7日、5月1日的《苏南报》,以及《太平洋战争形势图》《欧洲战争形势图》,1944年11月毛笔抄写的由王尔德原着、沈泽民翻译的《莱顿监狱歌》,苏南报社出版的毛泽东《1945年的任务》等。
在1944年5月1日的《苏南报》第五版,在头条位置刊发了外国记者G·斯坦因采写的人物专访:《八千六百万人民 随着他的道路前进》。记者看到,这篇人物专访采访的就是毛泽东。1943年8月29日《火线报》头版头条:《长宜边六十里长战线上,我军展开猛烈战役攻势》,讲述的是新四军某部一夜之间攻克敌伪据点9处,摧毁堡垒50座,缴获大炮和11挺轻重机枪,还击毙俘虏敌伪500余人。
“《火线报》是《苏南报》的前身。”蒋晓初介绍,《火线报》由新四军十六旅政治部主办,1944年10月,火线报社正式与中央苏皖区党委内部刊物团结社合并,创办《苏南报》。《苏南报》抗战时期在浙江长兴编辑、发行,承担着报道国内外时局动向和敌后战争形势任务,“现在这种报纸已十分罕见。”
在解放战争文献中,有1945年10月1日由新四军发出的《告别民众书》,出版于1946年的《评国民党二中全会》,武进地区解放后的1949年4月30日的《新横林》简报。
记者看到,这些报纸大多数为油印。
展厅里陈列了烈士和革命志士的照片、事迹
介绍完自己的“老家当”,蒋晓初又带着记者参观了新建成的党建展示厅。1942年,岑村村就建立了洛阳镇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1943年,抗战进入最关键阶段,武进(南)县委、县政府根据抗战形势需要以及党中央有关要求,在武南县建立了一个新的抗日政权洛阳区。岑村村处于洛阳区最南端,地下党组织和以钱梦梧、陆道南为队长的武工队曾在此坚守。
“这些烈士、党员为祖国奉献了一切,我们把他们的照片和事迹陈列在这里,就是希望让村民永远记住他们。”蒋晓初动情地说。(张军 蒋伟平 汪磊 文 高岷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