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下午,钟楼区西直街宿舍里,一张73年前的新四军退伍军人证明书在钟楼区委老干部局相关负责人的见证下被捐赠给了钟楼区档案馆。这张证明书的主人是现年98岁的新四军老战士、钟楼区离休干部刘子明,被他珍藏多年显得泛黄陈旧的纸张背后,承载的是一段烽火连天的红色革命历史。
70多年前的抗战岁月
刘子明出生于1922年,1944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3月入党,1983年3月离休。他所捐赠的这张新四军退伍军人证明书,清晰地记录着他70多年前的那段戎马生涯:“兹有本军刘子明同志,系山东省莱西南县刘家村,现年二十三岁,于一九四四年入伍在本军服务,颇有贡献,现因残疾不能留队服务,经自愿退伍还籍,现发退伍金贰千元,望当地政府按抚恤条例二等残疾予以优待。”退伍军人证明书的签署人领衔的是时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的陈毅,签署时间为“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七月”(即1946年)。
尽管年已近百,刘子明老人回忆起当年入伍前后依然十分清楚:“我那时十几岁开始卖烧饼,十七八岁时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来就参加了新四军,在许世友的下属部队……”那时候,刘子明冲锋陷阵在抗击日寇入侵的战场上,炸碉堡、端炮楼,一路行军打仗来到东北战场,“很多战友都把生命留在了战场上,我那时中了两次弹,一次把手肘打折了,还有一次子弹打穿了胸部,离心脏就差了3公分!”
陪同刘子明老人捐赠的女儿刘丽丽补充说,父亲当年被子弹打穿胸部后留下了哮喘的后遗症,“我们小时候听他说,那时就留了一丝气息,担架队把他抬回后方的路上,好几次心跳差点停止,一路上他们用破瓦片或树叶到小河里端水不断给父亲喂到嘴里,到了后方医院父亲总算与死神擦肩而过,拉回一条命,经过3个多月的养伤,痊愈后才退伍到地方继续工作。”
70多年来的为人处事
拿着退伍军人证明书的刘子明经组织培养后来参加了南下干部团,并参与了解放常州。到了地方的他,辗转任职于多个部门,始终秉持的是“默默奉献、任劳任怨、不计得失、低调生活”的理念。
刘丽丽说:“父亲供职时间较长的是在房管部门,但一直都是夫妻俩带着6个子女住在当时房费几块钱每月的小公房里,总是说要以身作则。”她还说,父亲退休前的最后一岗是在钟楼区,当时刘子明听从安排到最亏损企业去与员工共渡难关,“在他们办公室总是能见到一张简单的床铺,忙得晚了就在单位过夜,很多星期天也是在办公室过的。”
小儿子刘黎明说:“父亲一生清廉,乐于助人,但又对家人严格要求,我们从小到大都没有沾过什么光。”他说当时父亲就曾受人相托在下放期间帮其保管房屋,尽心尽力等人回城时交还,秋毫不沾,“他总说,做干部的决不能贪,所以现在有时看到电视上的贪官总是很愤慨!”
历经岁月的荡涤,年老的刘子明在子女们心目中,成了个“急脾气,走路快,不服老,不爱麻烦别人”的人。退休后直到当下,他都保持着读书看报的学习习惯。刘丽丽扳着指头说:“都是什么《银潮》呀,《大江南北》呀,还会认真看新闻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什么的!”当天捐赠时,钟楼区委老干部局就给老先生带去了《习近平在正定》《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书籍。
“父亲的这份证书,曾经伴着我们好几个子女,如今捐出来给档案馆,是找了个好去处。搬搬家就怕丢了,我们相信,成为史料,让更多人记住那段历史,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刘黎明和刘丽丽都说。(何嫄/文 顾克琦/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