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生态环境打好攻坚战、夺取“双胜利”系列报道⑤
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显著
常州获国务院通报表彰
今年5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报,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江苏省常州市因为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获得了此项殊荣。
今
年5月,因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常州获国务院通报表彰。
数据显示,2019年,常州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市区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7.8%,空气优良天数为244天;实际考核水环境的31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为83.9%,同比提高23.3%,改善幅度全省第一。
五年蜕变
后进变先进
据悉,目前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正在编制《常州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规划下一个五年常州市环保工作方向和重点任务。编制过程中,市环科院对“十三五”期间常州市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成效和环境质量做了回顾。
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周俊介绍,“十二五”末,我市31个水环境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为27.3%,PM2.5平均浓度高达67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234天。2015年开始,常州水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开始持续改善。到2019年,常州“水十条”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达到83.9% ,较2014年提升了207.3%;PM2.5平均浓度降低至46.7微克/立方米,改善幅度为30.3%;空气优良天数达到了244天,比2014年增加了10天。
高度重视
为生态文明保驾护航
后进变先进,首要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投入。
近年来,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紧盯突出环境问题精准决策,以“263”专项行动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深入推进生态绿城建设,全面实施河湖长制,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大保护推进专班。
同时,常州生态环境系统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厅决策部署,在全省率先完成垂管改革,增强了环保系统内部的工作协同性和高效性。
据悉,去年我市全年完成3650项污染防治攻坚重点任务,淘汰报废16241辆老旧汽车,完成7030家“散乱污”企业(作坊)整治。新建污水主管网216公里,完成65个黑臭水体整治任务。1576个规划发展村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0%。新增546个住宅小区、434个单位及201个行政村的垃圾分类设施。深入开展危废隐患排查,新增危废焚烧处置能力2.5万吨/年。
敢于投入
打造“环保直通车”
常州的生态环境工作在实践中求成长,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特色,形成了多方面的常州经验和模式。投入环保的资金力度加大,也是常州生态环境工作备受重视的侧面写照。
近几年,常州通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环境治理等途径,持续加大环境保护投入。以2019年为例,全市争取到中央污染防治资金、省级环保引导专项以及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支持项目81个;专项资金达7.36亿元,同比增长72.7%,资金额位居省辖市第一名。
此外,去年我市积极开展“百名环保干部走进千户企业”活动,共走访、服务企业1080家,定期举办企业接待日活动,推动解决环评审批、污染治理、限产豁免等一批企业关心的问题。分解落实“六大实招”任务,继续打造“环保直通车”服务品牌,利用环保实用技术超市平台,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各方合力之下,常州生态环境工作正持续在“提档加速”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奔跑。
孙雪云 郑雨露 文 朱臻 摄
来源:常州晚报
|